中國手機品牌華為周一(31日)公佈,由於核心電信和消費者業務加速發展,集團去年營收 8,621億元人民幣(1,182億美元),比去年同期大幅成長 22.4%;不過淨利潤 626億元,同比下降 28%。華為表示,這是增加投資的結果。
據美媒《CNBC》統計,該營收數字為公司史上次高,略低於 2020 年創紀錄的 8,914億元人民幣。其中主要由「資通訊技術基建」(ICT)與「消費電子」兩大業務撐起,這兩大業務合計占該公司總收入約 82%,包括營運商業務在內的 ICT 設施部門營收年增 4.9%至 3,699億元人民幣。
為應對美國針對半導體等關鍵技術取得的限制,這家中國科技巨頭正試圖調整業務,華為去年研發投入 1,797億元人民幣,佔營收 20.8%。這數字高於 2023 年的 1,647億美元研發支出。近十年來,華為在人工智慧(AI)資料中心、雲端運算和汽車技術等領域實現業務多元化,其累計投入的研發費用超過 1.25兆元。
華為輪值董事長孟晚舟在公司年報中表示,「未來三年,儘管經濟不景氣,但我們仍將加大對戰略深度的投入,特別是在基礎技術建設方面,並通過差異化尋求增長機會。」華為是全球最大的電信設備公司之一,該公司表示,大規模部署下一代 5G 網路(5.5G 或 5G 高級)有助於推動成長。並稱 2024 年是下一代網路商業部署的元年,這也有助於促進銷售。
中國智慧手機的復興
據《CNBC》報導指出,華為消費者業務的加速發展,也有助於其營收增長。消費業務實現銷售額 3,390億元,成長 38.3%,較去年同期成長大幅加速。
自 2023 年底起,因中國半導體製程的突破,使華為得以重新推出高階手機(包括首款「三折手機」亮相),在國內銷量也非常好。據 Canalys 數據顯示,華為去年在中國的智慧手機出貨量年增 37%,市佔從 2023 年的 12%升至 16%。
同時,華為去年也發表其自主研發的作業系統「HarmonyOS 5」,據稱其為不使用任何安卓(Android)的開源程式碼所開發;不過有分析師表示,由於華為仍用不了安卓系統,且在獲取蘋果、三星設備等最尖端晶片方面持續受限,對該公司的海外前景仍是挑戰。
新業務收入也有成長
為了減輕過去幾年美國制裁的部分影響,華為一直在向新領域邁進,例如其「數位電力部門」,該部門專注於電動車和再生能源等領域的能源基礎設施。這項新興業務集團帶來 687億元人民幣營收,成長 24.4%。
雲端運算部分,實現營收 385億元,年增 8.5%。華為表示,若算上對自身業務部門的雲端銷售收入,該部門的總收入為 688億元。另外,為第三方汽車製造商所開發的車載軟體及駕駛輔助系統(ADA)等業務方面,營收年增 474.4%,至 264億元人民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