罷免的第一階段在本月26日開票後,確定未能撼動參與國會濫權的藍委席位。此際,台派各種分析、檢討與建議紛紛出爐。如何讓曾經投給蔡英文,後來不挺賴清德民進黨立委的選民認同,應該才是重中之重。

對於台灣究竟有沒有「中間選民」,一直是參與公共討論的朋友爭辯的議題。相對於堅定的國民黨選民與民進黨選民,台灣社會還有為數可觀的不投票選民和沒有固定支持對象的選民。這在民意正常分佈的國家,其實是常態。只是有人認為看重沒有固定支持對象的選民不受政黨意識形態引導的獨立性,稱他們為「獨立選民」(the independent voters);有人認為他們立場搖擺不定,是「搖擺選民」(the swing voters)。

全站首選:盧秀燕你在恐嚇誰?台中罷團:超徵的錢還給市民 盡快發放每人4萬!

台灣社會不少人認為沒有固定黨派支持的選民欠缺對公共事務的知識與熱情,只會「西瓜偎大邊」,看哪邊比較有機會當選就投哪邊,或者誰給的短期利益比較「立即明顯」就蓋票同意。這點從26日開票後,網路上對於搶劫國庫普發一萬元的功效之討論,便可看出端倪。

然而我們若仔細思考罷團志工的組成結構,便可發現其實台灣是有一群「獨立選民」。這些志工有相當可觀的比例,來自深藍家庭。筆者的學生之中,就有一位插畫家是國民黨第三代卻被陳玉珍那句「放下討飯的碗」刺激,站上街頭要罷掉選區的藍委。這群人,可能先前根本不出來投票,或者沒有投票給民進黨過,但在可見的未來也不會投票給國民黨和民眾黨(在黃國昌的帶領下,民眾黨已經不再是一個獨立的政黨,而是國民黨的分舵)。這群人的獨立思考能力,您只要到任何一個罷團活動,就可以感受得到。

民進黨受台派託付,肩負守住台灣前途不被中國併吞的使命,有義務向社會上非藍白選民交代。相較於藍白立委不講道理只想靠國會多數蠻幹到底,民進黨應該採取的策略是反其道而行,更加細膩與社會對話,傾聽社會的疑慮,讓社會感受到有溫度的回應。

法國總統馬克宏(Emmanuel Macron)是該國晚近唯一一位能夠成功連任的元首。在他的第一個任期內,曾經發生過嚴重針對他的「黃背心運動」(Mouvement des gilets jaunes)。但馬克宏走遍法國各地,在各個市政廳與當地民眾直接對話,最後贏得民心。賴清德在上次總統大選前,也曾以黨主席的身分到各個地方黨部聽取砲火。如今賴政府和民進黨該做的,是更直接與社會對話。

相較於國民黨與民眾黨由上而下指導的文化,民進黨較能接受基層開炮。賴清德的「團結十講」尚未講完,不妨先走遍全台各地,與選民對話後,再精緻化具體措施。

民主政治不是投完票後就放手讓政客為所欲為,共和政體的本質更是政府、國會與社會的共治。期待賴政府與民進黨盡快強化與社會的互動,多多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