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打造晶圓戰略,卻拒絕加入世界上最大的貿易協定《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

《CNBC》報導,印度商業和工業部長皮尤什·戈亞爾 (Piyush Goyal)拒絕加入世界上最大的貿易協定《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的想法,他堅持認為,與中國簽訂自由貿易協定不符合該國的利益。

RCEP 是全球各成員國GDP規模最大的自由貿易協定。皮尤什·戈亞爾 (Piyush Goyal)接受《CNBC》採訪時說,「印度不會加入 RCEP,因為既沒有反映東盟成立之初的指導原則,也不符合與中國簽訂自由貿易協定的國家利益。」

《CNBC》報導,戈亞爾說:「這不符合我們農民的利益,RCEP沒有反映我們中小型工業和部門的願望,在某種形式上,它只不過是與中國的自由貿易協定。」

RCEP 協定於2020 年由 15 個亞太國家簽署,佔全球 GDP 的 30%,並於 2022 年 1 月生效。這些國家是東南亞國家聯盟的10個成員國,也是它們最大的5個貿易夥伴,即中國、韓國、日本、澳大利亞和紐西蘭。

RCEP 的談判始於 2013年,最初包括印度,一些成員國認為印,度是對中國的制衡。然而,在 2019 年,印度選擇不加入 RCEP,理由是核心利益問題未解決。

《CNBC》報導,戈亞爾指出,當時,印度已與東盟、日本和韓國簽訂了自由貿易協定,並與紐西蘭進行價值3億美元的雙邊貿易。戈亞爾還指責,中國利用世界貿易組織的政策為自己謀取利益,向各個經濟體提供大量低價商品,這些商品往往不符合質量標準。例如,從太陽能電池板到汽車再到鋼鐵,中國最近在一個吸收緩慢的經濟體中,生產更多的商品,導致對外國市場的廉價出口激增。

印度晶圓戰略 降低全球倚賴中國市場

不過,《CNBC》報導,戈亞爾為印度成為臺灣「加一」半導體國家提出了強有力的理由。

「China Plus One」是一個用於描述供應鏈戰略的短語,該戰略使公司通過在中國大陸繼續運營,同時擴展到其他國家,實現製造和採購的多元化。這種方法旨在降低與完全依賴單一國家市場或供應鏈相關的風險。

台灣半導體扮演全球重要角色

根據報告,截至 2024 年,世界晶片製造大國臺灣預計將佔據全球約 44% 的市場份額,其次是中國(28%)和韓國(12%)。美國和日本分別佔 6% 和 2%。

台灣半導體研究公司Trendforce 表示,到 2027 年,臺灣在先進位造業方面的全球產能份額預計將下降到 40%,而韓國的產能份額可能會下降 2%。在同一時期,中國的增長率預計將增長3%至31%。

印度盼成為台灣半導體海外插旗替代點

《CNBC》報導,戈亞爾認為,印度可以成為希望在臺灣以外實現半導體多元化的公司,也就是替代的地點。

戈亞爾表示,「我們正在大力鼓勵半導體行業。開始建立生態系統,我們看到越來越多的代工廠進入,該國進行實際晶元製造之前至關重要。」

戈亞爾表示,「我們預計到 2030 年,對半導體產品的需求將達到約 1000 億美元,此後將呈指數級增長,人們對印度半導體行業的興趣正在突飛猛進地擴大。」

《CNBC》報導,印度的目標是將自己打造成類似於美國、臺灣和韓國的主要晶片中心,積極尋找外國公司在該國開展業務。

來看看印度在半導體產業的耕耘現況:

《CNBC》報導,今年早些時候,印度總理納倫德拉.莫迪(Narendra Modi)為三家半導體工廠舉行了落成典禮,使印度正在開發的工廠總數達到四家。其中一家工廠是塔塔電子(Tata Electronics)和臺灣力積電(Powerchip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rp.)的合資企業。該工廠位於古吉拉特邦的 Dholera,預計將於 2025 年底或 2026 年初交付第一批半導體。

印度的晶元戰略有兩個主要組成部分:吸引外國公司在該國開展業務和投資,以及與美國等其他主要半導體國家建立合作夥伴關係。2021年,政府批准了一項100億美元的激勵計劃,該計劃也適用於外國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