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實踐2050淨零碳排的目標,內政部規劃「增匯」及「減碳」兩大部份,前者以國家公園、濕地與海岸等自然碳匯吸存區域為主,也是重要的藍碳(鹽沼、紅樹林、海草床)種源庫與復育基地,根據試算,國家公園森林碳匯溫室氣體移除量約為205萬公噸二氧化碳當量,占全台林業部門移除量之百分比9.39%;藍碳(濕地及海岸地區)每年碳移除量約9.5萬公噸二氧化碳當量。後者則以社會住宅為主,初估今年底12萬戶社宅每年可減碳約4.74萬噸。

不過,內政部指出,因為0403花蓮強震,造成太魯閣國家公園碳匯損失約3821公噸,後續會在各國家公園與濕地增匯以求平衡。

至於減碳部分,則以社會住宅為主,每一處社宅需取得綠建築標章、智慧建築標章及建築能效標示等,根據內政部統計,12萬戶社宅每年可減碳約4.74萬噸,預估2032年底,當社宅數量達到25萬戶,推估每年減碳量可提升至11.23萬噸,此外,其餘各類公有新建建築物預計可提前至2026年全面達成建築能效1級目標。

內政部今(2)日在國立中興大學舉辦「自然碳匯及低碳建築研討會」。   圖:內政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