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發動對烏克蘭的侵略戰爭後,俄羅斯陸續遭到世界各國制裁,與他國間的貿易也幾乎遭到中斷,部分軍事裝備也因無法進口關鍵零件而被迫停產。然而,有中國專家發現,俄羅斯為了確保蘇-35S 戰機的產能穩定,選擇採取「以次充好」的戰略,雖然成功繞過了國際的制裁,但也導致該款戰機實際作戰性能降低,對俄軍的作戰能力以及軍火銷售造成了深遠的影響。

《騰訊網》軍事專欄作者「海風看世界」發布文章表示,由於具備強大的機動性以及先進的雷達系統,蘇-35S 推出至今一直都扮演著俄羅斯空天軍主力戰機的角色,甚至被譽為「四代半戰鬥機的代表作」。「海風看世界」認為,對俄軍來說,蘇-35S 可能是俄軍空中力量中最為重要的一環。

當前熱搜:卓榮泰說1萬只能買冰箱 藍委嗆:我們的錢愛怎麼用就怎麼用

俄軍Su-35S戰機。 圖:翻攝自零度Military

「海風看世界」稱,雖然目前俄軍已經採購超過 160 架蘇-35S ,但自從俄烏戰爭爆發後,國際社會對俄羅斯實施大規模的制裁,蘇-35S 也因多款重要零件無法進口面臨生產停滯的窘境。其中就包含法國泰雷茲公司生產的紅外線傳感器、日本東麗株式會社生產的鈦合金材料,以及其他外國企業生產的雷達晶片等。

為了確保蘇-35S 的生產,俄羅斯決定強化國內企業對替代產品的研發,並試圖透過中國、印度等國家引進重要的技術、設備以及個別關鍵零件。「海風看世界」指出,俄羅斯於 2023 年投資近 300 億盧布,推動本國企業的鈦合金研發與生產能力,僅花了短短一年的時間,就讓俄羅斯對鈦合金材料的進口依賴降低超過 50% 。同時,俄羅斯也採用國產紅外線傳感器、鋁合金材料作為替代,確保蘇-35S 的生產穩定。

俄軍(Su-34)戰機。 圖:翻攝自 X

「海風看世界」表示,雖然俄羅斯以「以次充好」的策略成功迴避了國際社會的制裁,但「以品質換取數量」的行為仍令俄羅斯付出了不少代價,認為相關決策可能導致俄製戰機的競爭力在國際市場內受到挑戰。「海風看世界」強調,由於零件品質降低,蘇-35S 的整體性能也出現了下降的趨勢,不但影響了俄軍的綜合作戰能力,部分曾經計畫引進蘇-35S 的國家也陸續宣布放棄。

「海風看世界」認為,在國際軍工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背景下,俄製戰機競爭力下降將可能推動部分潛在買家轉向購買其他軍事武器,進一步加劇相關制裁對俄羅斯產生的負面影響。「海風看世界」指出,俄羅斯必須進一步推動自身軍工技術的自主化並突破技術瓶頸,才能重塑俄製戰機的競爭力。

有中國專家指出,俄羅斯選擇「以次充好」的策略,將大量國產零件投入蘇-35S 的生產,成功維持了戰機的產量穩定。但由於使用次級零件,蘇-35S 的實際性能也出現了降低的趨勢,進而對俄軍的作戰能力以及該款武器的外銷造成影響。   圖:翻攝自 騰訊網 海風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