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前總統、共和黨總統候選人川普(Donald Trump)日前接受「彭博商業周刊」(Bloomberg Businessweek)專訪宣,台灣搶走約100%晶片事業,應該付給美國保護費。然而,彭博觀點(Bloomberg Opinion)專欄作家高燦鳴(Tim Culpan)撰文直言,川普的說法並不正確。川普所謂台灣淘空美國半導體產業的說法是一種誤解,恐對美台產業關係造成衝擊,甚至反過頭來幫助正致力強化科技業的中國

當川普被問到是否會保衛台灣對抗中國入侵時回應:「他們確實奪取了我們約100%的晶片事業,台灣應該付給我們保護費。你知道,我們跟保險公司沒兩樣。台灣什麼都沒給我們。」還對美國補貼台積電工廠一事抱怨:「現在我們給他們數十億美元在我國製造新晶片,然後他們也要拿走。換句話說,他們會製造晶片,但接著會把晶片帶回他們的國家。」這並非川普頭一回對台灣晶片業發表這類言論,卻是在美中軍事、貿易與科技競爭加劇之際首次提起。

對此,高燦鳴表示,台灣其實占全球半導體市場不到1/4,落後美國,但在製造先進晶片方面高占逾90%。全球半導體產業此刻應該正在慶祝,人工智慧(AI)需求飆升帶動半導體榮景。總部位於荷蘭的艾司摩爾(ASML)製造全球最重要的半導體生產設備,17日公布新機訂單超出預期近30%。控制先進晶片逾9成產能的台積電18日也在法說會上宣布,提高今年營收成長預估。然而,艾司摩爾和台積電股價近日不漲反跌。

除了川普「保護費」評論外,投資人還擔心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政府可能再收緊對中國管制。彭博報導披露,美國政府正考慮對晶片業實施名為「外國直接產品規則」(Foreign Direct Product Rule, FDPR)的措施。根據這項措施,凡是外國製造的產品用到美國技術,哪怕只是一點點,美國都可以施加限制。這類措施可能進一步擴大,現行一系列旨在限制中國科技發展的限制舉措。

不過,高燦鳴警告,川普對美台關係的看法,長期而言恐怕比新一輪出口管制更具破壞性。相信台灣奪走美國晶片生意,這種誤解其實並不罕見。然而川普聲量最大,而且他或許很快就會重返白宮,然後據此採取行動。高燦鳴提到,事實上是美國可追溯至1950年代的外交政策,埋下台灣科技崛起的種子。當時美國總統杜魯門(Harry Truman)指示他的政府向台灣經濟挹注資金,而台灣晶片產業誕生之際,美國也參與其中。

高燦鳴指出,1976年,美國無線電公司(RCA)同意以收費方式授權台灣半導體技術,促成聯華電子公司成立,聯電後成為全球率先提供外部客戶客製化晶片的企業之一。約10年後,曾任德州儀器(Texas Instruments)高階主管、擁有美國公民身分的張忠謀創立了台積電。台積電是第一家專門替外部客戶代工的晶圓廠,最早期客戶包括全球半導體業巨擘英特爾(Intel)。自那時起,美台科技關係就成為一種互相依賴的共生關係。

高燦鳴續指,1990年代,當美國新興晶片設計公司在國內找不到代工廠,台積電與聯電伸出援手。若非台灣企業,高通(Qualcomm)、輝達(Nvidia)、賽靈思(Xilinx)等美國半導體巨頭今日不會存在。過去20年,當美國企業在發展技術、擴張產能方面停滯不前,台灣公司投入資金研發新製程,斥資超過2500億美元設廠以大量生產美國設計的晶片。同時美國真正的對手中國公司,被控從台灣和美國竊取技術,協助中國科技發展。

高燦鳴強調,台灣企業承擔風險,與美國企業合作而非肆意競爭。若非如此,高通和博通(Broadcom)無法主宰全球通訊晶片市場,輝達、英特爾與超微(Advanced Micro Devices)也無法在AI晶片競賽裡領先中國。如果認為台美經濟史並非互惠關係,恐有破壞世上最重要產業關係之一的風險,進而讓中國有機可趁。無論誰最後入主白宮,這人都得明白台灣並非競爭對手,而是協助美國科技維持領先地位的最大支持者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