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空軍正在推進的哨兵洲際飛彈計畫正面臨諸多挑戰,尤其是成本失控問題。與此同時,現役的 LGM-30 洲際彈道飛彈的維護成本居高不下,可靠性也迅速下降,讓這一老舊系統難以維持。而哨兵計畫作為美國維持全球最強核武威懾力和國家地位的重要項目,容不得半點差錯。然而,美國在發展陸基洲際飛彈的工業產業鏈和基礎設施上,卻顯得力不從心,導致計畫陷入困境。最近,該計畫首位因「失去信心」而辭職的專案負責人也引發了更多關注。

據報導,美國空軍上校查爾斯·克萊格因「失去信心」被解除了哨兵洲際飛彈計畫負責人的職務。軍方指出他「未遵循組織程序」。儘管美國空軍否認此事與國會最近對該計劃的審查有直接關聯,也否認與哨兵導彈項目成本增加 37% 以上有關,但項目面臨失敗的風險已經是公開的秘密。

根據美國空軍的計劃,哨兵洲際飛彈的開發預算原定為每枚 1.18 億美元,但截至 2020 年,成本已增至每枚 1.62 億美元 ( 約合台幣 50 多億元 ) ,這還未考慮通脹因素的進一步影響。這意味著,專案如若繼續,將面臨持續上升的成本壓力。整個工程包括房地產購買、建造、拆除、設備安裝及核認證等多個環節,完工需時超過十年。

克萊格的免職與成本上漲有關,亦涉及其負責專案時的不切實際成本估算。美國空軍負責採購的助理部長安德魯·亨特直言不諱地表示,最初的成本估算「未能捕捉到發射設施和發射控制建設工作的規模和範圍」。他指出,「這是一個百年一遇的項目,有很多問題未得到應有的重視,這就像我們第一次這樣做一樣。」

這引出了更根本的問題:為何美國過去製造 LGM-30 洲際彈道飛彈相對簡單,現在卻變得如此困難?根本原因在於,美國需要重建陸基洲際飛彈的研發團隊、產業鏈和基礎設施,這個過程不僅嚴重超支,還出現了成本失控的情況。

LGM-30 洲際彈道飛彈 圖 : 翻攝自維基百科

例如,研發一種新型洲際飛彈以適應現代戰爭需求,建造配套的飛彈發射井,為發射井與指揮控制中心建造光纖通訊網絡,以及打造新的指揮控制中心等。對於中國和俄羅斯這樣一直在生產陸基洲際飛彈的國家來說,完成這樣的工程並不難,但對於已經幾十年未生產陸基洲際飛彈的美國來說,現在不得不面對從零開始的困境,同時也得應對去工業化導致的產業鏈缺失和基礎建設能力不足等問題。這些問題最終可能導致美國空軍的洲際飛彈計畫變成一個成本高昂的無底洞。

洲際飛彈作為美國不容有失的戰略項目,如果該項目走向失敗,或過多消耗美國空軍的資源,可能會導致美軍發展六代機 NGAD 的資金短缺。

可以明確的是,美國空軍面臨的挑戰遠不止於哨兵飛彈計畫本身,而是系統性的問題。從 F-35 到哨兵飛彈項目,太多的高成本項目最終可能導致美軍的加速衰落。

對於已經幾十年未生產陸基洲際飛彈的美國來說,現在不得不面對從零開始的困境,同時也得應對去工業化導致的產業鏈缺失和基礎建設能力不足等問題。   圖 : 翻攝自騰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