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部日前公布加嚴空氣汙染標準的草案,這也是時隔12年台灣PM2.5空氣品質標準將調整,從原本的15微克降低到12微克,但環保團體《地球公民基金會》認為,早在2018年環境部和國家衛生研究院就建議將標準訂在10微克,但環境部卻仍把標準過於寬鬆,認為這樣有害台灣人健康維護。

環境部4月29日預告修正「空氣品質標準」草案,宣布PM2.5等污染物濃度標準將變嚴格,新版PM2.5空品標準為12微克,對此,《地球公民基金會》指出,根據今年台大公衛學院公布最新研究,若連續30年暴露在PM2.5空汙環境中,罹患肺腺癌的風險竟高於每天抽一包菸的人。

目前PM2.5 只要在15微克以下燈號就是綠燈,顯示為空氣品質良好,但已不符合科學事實,錯誤的良好燈號容易使大家誤判,導致呼吸暴露於致癌物中而不知,形成健康防護缺漏,因此2018年環境部與國家衛生研究院根據實證,建議將PM2.5年均值加嚴為10 微克,不過最新的版本卻是12微克。

而以美國為例,美國國家環保局認為對健康空氣投資每1美元,將會產生77美元的效益,投入資源來改善空污是增進全民健康的關鍵,尤其與空汙相關的死亡、癌症、慢性病都造成我國龐大的醫療資源負擔,確實預防勝於治療,因此今年2月已將PM2.5的標準修正到9微克,反觀台灣仍公布12微克的標準,讓環團質疑「難道台灣人對PM2.5的抵禦能力比美國人更好?」

因此環團認為,台灣地狹人稠,很多民眾就住在空污嚴重區域,環境部應站在空污法的立法目的,基於維護國民健康的角度訂定嚴格標準,以催生出更多污染防制措施及設備,促進產業轉型也改善空污問題,並非考量防制成本與經濟效益,更不該是「權衡」後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