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2024)年3月是有紀錄以來最暖的3月,也是連10個月溫度創新高,比工業時代前平均溫度升高1.68度,而《巴黎氣候協定》協議要將地球升溫控制在1.5度內,讓人質疑是否代表巴黎目標已宣告失敗,對此,環保團體《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綠盟)》指出,巴黎目標以數十年的全球平均氣溫為依據,而非單一年度,因此若各國能夠將排放量在2035年之前減少60%,仍有機會達標。

《綠盟》指出,根據歐盟氣候監測機構「哥白尼氣候變化服務」最新的氣候分析報告顯示,2024年3月全球地表平均氣溫為14.14度,是有紀錄以來最暖的3月,超越前次在2016年創下的最暖3月紀錄,比1991至2020年的3月平均氣溫高0.73度,更是比工業時代前的1850年到1900年3月平均氣溫高攝氏1.68度。

也就是說過去10個月以來,每個月皆創下該月份有史以來的最高溫紀錄。全球的高溫紀錄不僅已連續10個月被打破,報告也指出,過去12個月的全球平均升溫也突破新高,比1991至2020全球均溫高0.70度,更是比工業化前高1.58度,超過《巴黎氣候協定》的「1.5度」門檻。

讓不少人質疑這份巴黎目標是否宣告失敗,對此,《綠盟》表示,但儘管過去12個月內氣溫升高超過1.5度,這並不代表巴黎目標已宣告失敗,因為這項目標以數十年的全球平均氣溫為依據,而非單一年度,換言之,全球仍然有機會守住巴黎目標,不過此紀錄也再次彰顯氣候變遷問題迫在眉睫。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發佈的第六次評估報告(AR6)中就指出,持續的溫室氣體排放已加劇全球暖化,報告中呈現多種溫室氣體排放的模擬情境與路徑,顯示就算是最理想的低排放模擬情境,也可能在2035年前達到升溫1.5度。換言之,不管在短期內做出哪種排放選擇,地球都可能會在未來十年內突破升溫1.5度。

不過IPCC報告核心作者之一索恩表示,真正的問題在於我們是否會迅速減少排放,意即稍微超過1.5℃但隨後又下降,或是否會一路爆衝過1.5℃、甚至2℃,「這十年(2010~2030)剩下的時間是關鍵。」若是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能夠在2025年前達到峰值並開始呈現降幅,且各國能夠將排放量在2035年之前減少60%,我們仍然可以實現巴黎目標。

而為了減緩氣候變遷,全球已有超過130個國家宣布,將在2050年達到「淨零排放」,台灣作為高氣候風險且高碳排的國家,更應更加速淨零轉型,不過國發會2022年公布2050淨零轉型之階段目標及關鍵戰略,提出2030年國家自定貢獻(NDC)減排目標為24±1%,此氣候政策目標遠落後於國際,因此政府應拿出淨零決心,訂出更高的2030減量目標,如此才能穩健達成2050淨零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