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月十三日大選後我們出了選出了新總統外,最重要的台灣人民還決定了新國會,而第十一屆的立法院將是由兩個大黨與一個小黨組成,並沒有一個政黨取得過半的優勢。這樣的組成令很多人擔憂,尤其執政的民進黨在立法院席次少於國民黨,大家擔心的朝小野大會不會再度重現呢?

不過,未來政局還沒有辦法想到,就要先面對國會議長的選舉,在很多民主國家,議長都是一個很德高望重的政治人物擔任,例如最近過世的德國基督教民主黨的重要政治人物wolfgang schäuble,他最後擔任的公職就是聯邦國會議長。去年過世的日本前眾議院議長細田博之,也是多次入閣的政治人物。通常議長政治經驗豐富與政治地位崇高,可以促進議會的和諧。

而議長到底要做什麼?最重要的工作當然就是主持會議。我們常常在媒體上看外國新聞時,看到英國國會,凡是議會裡面有吵雜的爭議出現時,十分出名的英國前議長John Simon Bercow就會喊出order叫大家靜靜,通常也很有效果。事實上來說,在民主形成的過程當中英國議長是一個苦差事,因為其必須要帶領國會對抗國王,所以常常遭遇到不測,常把自己太太砍頭的亨利八世,也砍了好幾個國會議長的頭。所以目前英國議會的傳統是被選上議長的人要假意不想當,再由同黨議員將其推上議長的席次。

回到台灣現在的環境來說,議長可不是苦差事了,如果從地方議會的議長選舉就知道會出多少事情。國會議長當中也曾發生多次朝野的抗衡。不過,事實上來說,傳統的議長其實最重要的工作就是主持議會,議事中立在這裡是必然的要求。但怎樣叫議事中立呢?議程的安排也不是議長說的算,因為還有程序委員會,這個委員依據各黨席次分配。不過會議的主持是院長,如果一不中立,就會陷入政治困境。

除了主持看似枯燥的院會外,最重的就負責黨團協商會議的主持。過去前立法院長王金平叱差風雲,以至於行政部門要看他臉色比看總統還多,導致了九月政爭的發現。主要的原因在王金平院長積極在政黨協商中扮演具體的角色,不僅是在議事程序中扮演協調者的角色,在具體個案中也頗為重要,而這種的做法引起了其後改革的浪潮。雖然沒有明文規定,但從第九屆起的蘇嘉全院長到第十屆的游錫堃院長,其在處理政策的積極性上就沒有王金平院長主動。也許可能造成部分政治僵局處理緩辦,但換來的是一個對待各黨相對平等的國會議長,特別是保障小黨的競爭機會。因為,議長要負責調和鼎鼐,扮演的是議事協調者的角色,而不是政策主導者的角色,否則就難脫政黨的政治爭議,講什麼中立都會是假的。

而國會議長除了扮演著議事主持的角色外,由於其作為憲政機構的代表者,因此在外交上也會扮演一定地位,我們看這幾年美國、捷克等國議長來訪即可發現,議長的代表定位。立法院二月一日就要選出新的院長,這個院長依據規定是委員互選,所以不是什麼登記參選,每個人都是候選人。當然各黨團都有人選,但是選擇一個具有進步價值、國際觀,且不僅是議事中立,更是政治相對中立的國會議長,才能讓台灣民主更為深化。

作者:胡博硯(東吳大學法律系教授)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