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避免在進行民族建構時,意圖將居民國民化過程所造成的殖民化現象,最重要的是要賦予每一個居民權利,不只是基本人權,而是做為國民所應該有的所有權利,換言之,落實國民主權原則。

香港在一九九七之後,為何主權回歸中華人民共和國後,「去殖民化」變成一個「再殖民化」的過程,因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並不是一個主權在民的國家,換言之,中華人民共和國沒有落實國民主權,以致於香港的回歸祖國,其本質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對於香港的「殖民化」。也就是說香港從大英帝國的殖民地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殖民地,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民主化程度是遠落後於現在的英國,導致最終中華人民共和國對香港的統治呈顯出民族的差異,他們已經不屬於同一個民族,這樣歷史文化基礎下的主權回歸其實是「再殖民化」。

不要讓「去殖民化」淪為「再殖民化」

反觀台灣,做為大日本帝國的殖民地,原本台灣人的國民權利也是不如內地的日本人,譬如有所謂的「六三法」,日本總督竟然有發布具有法律效力之命令的權力。此外,日本雖然在一九二五年通過「普通選舉法」,賦予國民基本政治權利,不但排除了女性,也未普及到殖民地台灣,台灣的議會設置請願運動無疾而終,一九二O年代只能依靠社會運動衝撞殖民體制。

日本殖民統治稱不上民主,當然也沒有實施國民主權,但日本殖民統治落實法治精神,也就是依法而治。

戰後國民政府接收台灣,撇開主權爭議不論。國民政府對台灣的統治並未依照憲法的精神及原則賦予公民權,而是實施戒嚴,並且制定了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將憲法賦予人民的權利凍結,因此,立即形成一種「內部殖民化」的現象,國民政府因此變成「殖民政權」,也就是一種「定居者殖民主義」。

此種現象一直到解除戒嚴才開始鬆動,八十年代社會運動風起雲湧,社會力解放後,一九九一年才廢除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開始恢復憲政體制的運作,一九九六年實施總統直選,兩千年完成政黨輪替,逐步落實國民主權原則,讓台灣由內部的政治反對運動達成「去殖民化」的成果。

一直到現在的抗中運動,不管是香港、新疆、西藏與台灣的抗中,都是因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並不是一個主權在民的國家,無法落實國民主權的原則,因此,不管是新疆、圖博(西藏)、香港要求獨立或者尋求自治地位,或者是台灣要維持目前主權獨立的地位與現狀,其實都是一種針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去殖民化」或者「反殖民化」的運動。

揚棄「落葉歸根」,進化為「落地生根」

從「去殖民化」的觀點來看待及重新反省台灣的鄉土文學論戰。

1930鄉土文學論戰落入殖民與反殖民這個「啟蒙」思想,與台日中國族建構想像的「救亡」辯證發展中。

1960鄉土文學論戰則是落入冷戰結構中自由民主與共產極權二極對立體系,中國國族主義分裂,台灣做為殖民地淪為中華民國借屍還魂的再殖民情境,進而形成台灣民族主義的國族建構與共產中國的國族主義對抗的敘事脈絡。

鄉土文學論戰最終逼問的核心課題是究竟是誰的「鄉土」?

如果從後設視角來追問,南島語族做為原住民族在文學的論述與詮釋上更具有正當性,那麼夏曼藍波安或者舞鶴等人的作品是否更應該做為鄉土文學論戰的典範來看待,而具有鄉土的代表性呢?

再換個角度來思考,如果新移民、新住民的觀點在島嶼族群關係是新興且重要的課題,那麼1960年代鄉土文學論戰所呈顯的新舊漢人移民的國族建構論述之爭,是否只是漢人移民內部關於國族建構的「茶杯裡的風暴呢」?

鄉土文學論爭雖然也批判國民黨政權的威權體制統治,以及白色恐怖的言論箝制,但是國民政府所使用的官方語言本身就是中文,使得舊漢文的教育能夠與中文的白話文運動銜接,鄉土文學一開始並沒有成為台語的白話文運動,在國民政府強迫使用國語的情況下,鄉土文學運動一開始只是擺脫了官方的文學傳統,拋棄官方歌功頌德以及所謂淨化社會風氣的言論箝制,開始以描寫自己生存所在的鄉土為題材,探討社會問題的寫實主義,從風格及書寫傳統上先擺脫了官方的控制,一直到八十年代開始,隨著政治上的解嚴,鄉土文學才逐漸出現台語文學,真正走向台語的白話文運動。

站在2023年的視角,站在全球劇烈變動的格局下去重新思考,民主與專制、自由與獨裁等價值觀對抗的全球政經格局下,台灣的國族主義建構固然重要,正因為它的重要性,台灣的原住民族以及新移民、新住民的國族想像論述內容如何透過文學表現,如何整合進入一個新的國族主義的框架,被納入鄉土的定義裡面,甚至包括過往殖民的荷蘭人、日本人以及外省人的鄉土認同都能受到一定的觀照。

應以原住民為主體的研究方法

原住民文學為例。

以原住民為主題或者研究對象很可能還是忽略了原住民的主體性,忽略了長久以來原住民族被西方殖民主義、明清等帝國及大日本帝國殖民的歷史,因而採取了殖民者的觀點來加以研究,成為一種典型的殖民論述。

以原住民為研究方法則是脫離將原住民族客體化的殖民論述,恢復原住民族的主體性,直接以原住民族為主體的方式來加以論述及書寫,所以不但拋棄了殖民論述,而且還要批判殖民論述,而成為一種後殖民論述。當殖民論述遭到解構、批判進而被以原住民族為主體的研究,原住民族才能真正恢復主體性,後殖民論述才能真正超越殖民論述。

台灣人的「原鄉」,新移民、新住民的「日久他鄉做故鄉」,才是鄉土文學論戰將「鄉土」推向廣闊的海洋文明,朝向南島語族的母親藍色海洋邁進後呈顯的精神原鄉。

作者:陳竹奇博士,高雄大學退休教授

右手寫歷史,左手寫文學。
台灣嘉義人,目前從事台灣文學研究。
主要領域為現代性、後殖民書寫,專事寫作。

出版詩集《光影之間》、《這究竟仍是一場夢》
短篇小說集《以父為名》、《涵碧樓傳奇——雲林故事集》(致良出版社)
長篇小說《Psoseonga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