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上春樹無疑是在摸索與追求中,一意回歸本心的實踐者。他拿醉心於古典養分的後虛無筆法,從對待音樂、美食,寫小說、雜文和翻譯,無一不在圓滿自在的人生,他的創作職涯,經過四十年變與常歷練之後,那些曾活躍於作品裡的普魯斯特、尼采、叔本華身影,俱已內化成思想上的調色盤,渲染出真正屬於村上風格的色彩,這部《城市及其不確定的牆》,投射的正是他三十歲到七十歲間釐清生命答案的軌跡,更是他一路驗證的總結報告。

日本書市公佈了今年度(2023)上半年暢銷書排名統計,村上春樹四月方付梓的新作《城市及其不確定的牆》,以後來居上姿態,在兩個月內累計賣出38萬本而穩坐總冠軍寶座。在圖書產業嚴重遭受網路媒體既撕裂又淩遲,繼續吞噬本屬寡斷的知識出版市場當下,這分紙本銷售佳績,在日本,恐怕也只剩村上春樹還能勉力維持這般亦不復當年的榮景。

網路時代下資訊爆棚的日常,流行更迭速度完全超乎想像,「十年稱一代」的過往,早不適用網路原生代,愈是處於學齡段孩子,翻新如搗蒜,不同年級關注話題,即有明顯落差,今天爆款當紅偶像,明日就成過氣黃花,乍看這種資訊下的變與常,似乎正在顛覆人類生活歷史的直觀性,不過,在AI世界尚未主宰一切,只要是人類,仍會回歸本心,用渴望去摸索與追求。

村上春樹無疑是在摸索與追求中,一意回歸本心的實踐者。他拿醉心於古典養分的後虛無筆法,從對待音樂、美食,寫小說、雜文和翻譯,無一不在圓滿自在的人生,他的創作職涯,經過四十年變與常歷練之後,那些曾活躍於作品裡的普魯斯特、尼采、叔本華身影,俱已內化成思想上的調色盤,渲染出真正屬於村上風格的色彩,這部《城市及其不確定的牆》,投射的正是他三十歲到七十歲間釐清生命答案的軌跡,更是他一路驗證的總結報告。

其實,這本新書並非村上的全新創作,是他把早在昭和55年就已公開發表的6萬字同名中篇小說,重新進行的第二次改寫,只是這次直接沿用原小說名。這部接續著《1973年的彈珠玩具》的第三部作品,因為年輕歲月尚且無法充分掌握幽微的情感哲思,發表後就被封存著。昭和60年,村上將苦心思索五年的結果作了第一次階段性改寫,改寫後的作品即村上迷所熟知的《世界末日與冷酷異境》,只是,出版後,村上仍感缺憾,自此,不停尋求新視角,等待完備後捲土重來。

一部遲遲無法完成的著作,像是卡在喉嚨裡的魚刺,令村上吞嚥困難,幸好,站在消逝的時間軸上,村上未曾停止過其他創作。昭和過後是平成,平成轉眼是令和,就這樣已年過七旬的村上似乎還沒得到最滿意的答案,直到新冠病毒兇猛肆虐全球,村上感悟到生命的脆弱與荒蕪,決定閉門拔除喉嚨上的魚刺,潛心動手改寫《城市及其不確定的牆》成為三部曲長篇結構。

故事仍是17歲的「我」遇到16歲的「你」,同樣是一見如故,無所不談,「你」想起現在的自己可能只是某個人的影子,而真正的「你」正在高牆圍著的城市裡,過著不同的生活。而「我」的影子渴望「我」能否藉由城市水潭回到現實,第一部結束是《世界末日與冷酷異境》的結局,「我」選擇留在城市,影子回到現實。

接著「我」、「你」擁有各自際遇,第二部結尾停在第一部開頭,17歲的「我」見到了16歲的「你」,惟「我」在覺醒前,記起「你」說的話,「你知道嗎?我們兩個其實都只是某個人的影子」。到了第三部末了,則又回到第一部結局,影子回到了現實,「我」選擇留在城市。

循環往復,是終點,也是起點,重要的是「過程」。書的後記,村上為他反復重寫一個故事下了一個明確注腳,他引阿根廷已故文豪波赫士的名句,「作家一生可以寫的故事其實有限,能做的,就是調整不同手法和形式來重新塑造這些有限的題材。」藉這段話解釋反復改寫的意義,真諦在於「真實存在於不停向前移動的徵象,而非停滯在某種靜止狀態。」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見山又是山!村上花了整整四十年工夫繞了幾圈,終於找到他所渴求的最完整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