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蘭 11 月 15 日遭受俄製導彈襲擊,美國和北約均明確認為襲擊不是來自俄羅斯,外界都還在推測真兇之時,波蘭外交部在 11月 18 日表示,波蘭將不會讓俄羅斯代表團出席歐洲安全暨合作組織會議,被俄方認為是史無前例且充滿挑釁的攻擊行為。中國《環球時報》今 ( 1 ) 日針對「波蘭」做出報導,揭開波蘭的百年歷史以及備受波及的地緣政治關係。
波蘭與俄羅斯的愛恨情仇
波蘭被歷史學家稱為不折之鷹,歷史上曾被俄羅斯、普魯士和奧匈帝國瓜分,一度在歐洲版圖上消失了上百年。20 世紀的兩次世界大戰,一次以波蘭 1918 年 11 月 11 日恢復獨立結束,一次以法西斯德國 1939 年 9 月 1 日入侵波蘭全面爆發。
1955 年 5 月 14 日,以蘇聯為首的 8 個歐洲國家簽訂《華沙條約》,形成冷戰期間對抗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政治軍事同盟。1989 年波蘭在東歐率先舉行大選,並恢復國名為波蘭共和國。1991 年 7 月 1 日,華沙條約組織正式解散。可以說,處在歐洲十字路口上的波蘭,是歐洲對抗與撕裂歷史的記錄者與承受者,直到今天,這樣的狀況也沒有改變。
位於波蘭的二戰博物館中記載著納粹德國在二戰之初對波蘭的正式入侵,博物館主廳是一面德國納粹軍旗與一面蘇聯國旗陳列兩邊,這也是波蘭今天的主流歷史敘事:當年的蘇軍與納粹德軍一樣邪惡。波蘭華沙商會會長特拉契克表示,除了歷史和政治因素外,目前波、俄兩國的貿易額連波、德貿易額的零頭都不到,且基本停留在天然氣換農產品的層面。這些因素導致雙方缺乏深入交流,兩國關係越發冷淡、疏離。
一位匿名的波蘭國際政治學者表示:「波蘭對俄羅斯的恐懼和敵視帶有濃重的、情緒化的歷史感情色彩,但與俄疏離並不僅僅在於歷史和經濟原因,而是現實政治的需要。波蘭對加入北約後的安全承諾始終保持懷疑,所以需要不斷通過激烈的動作,來將波蘭與俄羅斯的矛盾轉化為歐盟甚至北約與俄羅斯的矛盾,讓整個西方世界為自己對抗俄羅斯撐腰,同時以此為籌碼擴大波蘭在北約和歐盟內的影響力。
除此之外,美國對俄羅斯的遏制政策也影響到波蘭的對俄政策。美國不斷通過媒體、民間組織加大反俄力度,推動著波蘭從官方到民間對俄羅斯的普遍敵視。
英國歷史學家哈莉克·科漢斯基在《不折之鷹:二戰中的波蘭和波蘭人》一書中說,波蘭在整個 19 世紀是一個「沒有領土的國家、沒有國家的民族」,因此波蘭是一個對民族獨立和民族主權高度敏感,但又與眾不同的國家。歷史原因再加上自身條件的限制,使得波蘭人對安全議題高度重視,對周邊國家尤其是對德國和俄羅斯這兩個鄰居保持高度警惕。
1999 年,在美國的支持下波蘭加入北約,2004 年波蘭正式成為歐盟國家。波蘭認為自身安全議題已暫時得到保障,因此無論在經濟上還是政治上,都堅持歐洲第一的原則,積極融入歐盟的政治經濟體系。
波蘭經濟實力強勁,是歐盟第 7 大經濟體
波蘭《共和國報》等媒體曾援引波蘭前副總理兼財政部長科沃德科 ( Grzegorz W. Kolodko ) 的話表示,1991 年蘇聯解體時,波蘭和烏克蘭經濟實力基本處在同一水準。但到 2021 年時,波蘭 GDP 已是烏克蘭的 3 倍多。可以說波蘭的經濟發展潛力是巨大的,無論是經濟規模還是經濟活力都列中東歐國家的首位。當然這一切的前提就是和平穩定的環境,這也是波蘭必須與北約和歐盟站在一起的原因。
德國《商報》曾評論說,波蘭加入歐盟後經濟快速增長,有資料顯示,波蘭目前是歐盟第 7 大經濟體,在世界排名第 22 位。2021年波蘭人均 GDP 達到 17,840 美元。儘管波蘭與西歐國家的經濟水準仍有差距,但得益於低廉的物價,波蘭的中產階層正不斷壯大。
資料顯,波蘭居民存款數是全球平均數的 2 倍之多,並以每年 15% 的速度增長。波蘭還有中東歐地區最大的股票市場。
俄烏衝突升級前,波蘭的物價基本上保持穩定,但最近幾個月的物價上漲讓部分民眾吃不消。《紐約時報》近日報導說,波蘭人近期對烏克蘭難民的熱情逐漸冷卻。有波蘭媒體報導稱,自今年 2 月 24 日俄烏衝突爆發以來,已有超過 770 萬烏克蘭難民進入波蘭,儘管大部分難民已返烏或去往他國,但仍有超過 100 萬烏克蘭人滯留波蘭。
現今,波蘭與歐洲、美國矛盾的政治關係
一位長期生活在波蘭的華僑指出,時至今日,波蘭與俄羅斯、白俄羅斯關係長期不睦,在歐盟內與德法經常吵架,與捷克因煤礦問題存在爭執,因對俄烏衝突立場不同又與匈牙利等國時有分歧。
但在對波蘭在外交上的表現,波蘭資深出版人瑪律沙維克卻有另外的解讀,他認為波蘭長期有這種我行我素的做事風格,但總的看,身段還是非常柔軟的,在很多問題上都留有談判和迴旋的空間,在最大程度爭取本國的利益。他認為,波蘭政府拒絕加入歐元區,拒絕接受中東難民,拒絕西歐的環保主張,這些都是為了保障波蘭的發展權,提升民眾的生活水準。
冷戰結束後,波蘭反復權衡,將外交和安全的重點倒向美國,並有意成為除英國外,美國在歐洲最重要的盟友。美國則視波蘭為在歐洲大陸最堅定的夥伴。波蘭加入北約後,在重要對外及軍事政策上與美國步調一致。無論是當年美國發動伊拉克戰爭、阿富汗戰爭,還是在今天的俄烏衝突,甚至美國單方面退出伊核協議等問題上,波蘭都與美國處於同一陣線。
為了換得美國在波蘭的永久駐軍,波蘭政府甚至提議自費為美修軍事基地,並一度想將其命名為「川普堡」。
波蘭分析人士曾和表示,波蘭外交和安全上倒向美國,有著深刻的歷史和現實考量。一方面,美國和波蘭實際上有較深的歷史淵源。波蘭統計局公佈的資料顯示,目前海外波蘭人或波蘭裔超過 2 千萬,其中近 1 千萬生活在美國,芝加哥更是有波蘭國土以外最大的波蘭人社區,每次美國選舉期間,波蘭裔也成為兩黨爭取的對象。另一方面,加入北約和歐盟後,波蘭始終無法在歐盟內部與德法等國享有同樣的話語權,而過往歷史又讓波蘭對來自歐洲的安全保障始終存在疑慮。
2014 年烏克蘭危機爆發後,波蘭作為烏克蘭的鄰國之一,感受到來自俄羅斯的前所未有的威脅,對北約在中東歐地區戰略軍事應對薄弱頗有微詞,力主北約在歐洲東部與俄交界地帶加強軍備。在目前美俄對抗甚至歐俄對抗的背景之下,波蘭更加倚重北約的安全保障,也更加倚重波美特殊關係。
不過,波美兩國近些年的關係也是一波三折。時任美國總統歐巴馬(Barack Obama)上台後,波蘭不再是美國的優先事項,美國甚至一度宣佈放棄在捷克和波蘭建立導彈防禦基地的計畫。在美國總統拜登上臺後,也多次指責波蘭政府干預媒體自由,破壞婦女和性少數群體權利,導致波美關係一度緊張。報導指出,如果不是俄烏衝突爆發,拜登政府極有可能會繼續冷落目前的波蘭政府。
波蘭人流動的認同感
在波蘭,尤其是在知識界,很多人非常忌諱說波蘭是東歐國家,反而是強調自己是中歐國家。波蘭強調自己不同於俄羅斯的歐洲身份認同,但是又得不到西歐國家的承認。到本世紀初,波蘭還多了「新歐洲」的標籤。因反對向伊拉克開戰,法、德等國被美國稱為舊歐洲國家,而支持美國立場的波蘭等國成了新歐洲國家。
「中歐而非東歐」、「新歐洲」等說法背後夾雜著波蘭複雜的歷史和糾結的心態。《環球時報》評論,波蘭的強國夢與殘酷的國際政治現實總是在反復撕扯。《英國廣播公司》(BBC)曾報導波蘭,「不停變動的邊界留下了不同的遺產,並形成了一種相當流動的認同感」。
在西歐國家看來,波蘭是廉價勞動力來源;在俄羅斯看來,波蘭是無法信任的鄰居;在美國看來,波蘭是棋子,是北約應對俄羅斯的前線國家。顯然,這種流動的認同感和不同的外來定義,給波蘭的發展帶來很多未知的變數。所幸的是,波蘭有勤勞善良的人民,有樂觀開放的心態,正如波蘭國歌中所唱的「只要我們一息尚存,波蘭就不會滅亡」。
波蘭被歷史學家稱為不折之鷹,歷史上曾被俄羅斯、普魯士和奧匈帝國瓜分,在歐洲版圖上消失了上百年。圖為波蘭華沙皇家城堡在二戰時遭德軍摧毀。 圖:翻攝自推特華沙皇家城堡博物館@Zamek_Krolewsk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