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結20世紀中全球冷戰對立局勢以及共產政權創始國蘇聯的戈巴契夫(Mikhail Gorbachev)辭世,引起全球輿論的哀悼與回憶。當政期間廣為各界褒貶不一,一言一行又曾經動輒觸動國際民主與共產陣營對立的敏感度,最後的自我解放無疑促成了世界長遠企求的和平;但是他處處強調「重建」以振興蘇聯的高遠理想,一度不得蘇共黨人的支持與諒解,真的是一位「孤獨的改革者」。
戈巴契夫是90年代終結共產集團與西方民主陣營對抗並開啟世界和平共生的關鍵性人物;然而,在他不畏訕謗,雖千萬人吾往矣的堅持下,開啟兩大陣營和平之路;然而,在與西方陣營開放交流的衝擊下,卻也把號稱共產主義烏托邦的美麗遠景沖滅顛覆,並且衝垮了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邦,在一夕瓦解,國崩土解,國不國、邦不邦,這也讓戈巴契夫一度成為蘇聯亡國的罪人。然而,國之亡又起在一人一事可定之?國之傾頹必有其衰微之兆,以及人心之惶惶不安,否則,崇禎皇帝的夙夜匪懈為何無法遏阻大明帝國之頹勢,反而治絲益棼,國破山河亡。
英國歷史學名家勞勃.賽維斯(Robert Service)在其描述美蘇談判與冷戰結束的名著「冷戰的結束」(The End of the Cold War 1985-1991)一書就提到,從1985年就任蘇共總書記起,戈巴契夫就很清楚蘇聯的經濟狀況日益惡化,已經不足以支撐國家與美國再持續爭霸。再說,冷戰這近三十年來,為了維持兩方對立的情勢而進行的軍備競賽,更成為國家發展的無底洞,國家執著於軍事部門的提升已經嚴重影響了民間經濟成長的基本資源,導致民眾生活日益落後,甚至近乎無以為繼。
美蘇帶動的核子武器對峙,由於達到「恐怖的平衡」階段,核武不僅不再僅僅是具有重大的軍事威脅力,反而在另一方面成為國家發展的包袱。由於核子武器數量的過度擴張,如何維持武器的品質安全與貯存安全已經成為國家的重大負擔,這不僅是蘇聯被拖累,美國也視核武為國家的嚴重包袱,加上這幾年來,恐怖主義橫行與無差別殺人的事件屢屢發生,原來是壓制敵國最重要的核武,反而成為國家安全風險最高的地區。
軍備競賽吸走了多數的國家資源,讓蘇聯民生經濟愈益凋敝,無以為繼,再不加緊國內改革,不用美國出兵,蘇聯就垮定了,但是軍武組織拖住了民間發展的契機;這乃推動戈巴契夫上台後致力與美國雷根總統進行核武談判的動機,企望鬆緩東西軍事對立,並且放送對於華沙組織的衛星國的控制力以能騰挪出空間來發展國內經濟。戈巴契夫為了推動與美國軍武談判有利於蘇聯的內部發展,不僅在國內引起保守派不滿,也讓長期以來享盡國家資源好處的軍方消極以對,在國內則全力推出「重建」與「開放」兩個概念,希望透過改革開放重整破碎的國家內政,雖然贏得一般民眾的支持,更讓過往的既有利益者不滿,開放與外國的接觸不僅造成人心的浮動,更讓整個經濟的通膨暴漲,成為蘇聯的大問題,終而大水沖倒龍王廟,讓整個國家陷入極端的困境而瓦解。
戈巴契夫透過努力想要維持蘇聯的獨立與持續,無奈國家殘破,加上蘇共政治局成員與國家領導團隊,心不在國,只為了圖謀私利而行,終於讓國家在無可救藥中崩潰。戈巴契夫乃成為一位孤獨的改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