袋狼曾廣泛分佈於新幾內亞熱帶雨林、澳洲草原等地,但因為人類活動範圍擴大,導致該物種全數滅絕近百年。不過近期有科學家利用遺傳學、古代 DNA 檢索和人工繁殖等方式,試圖將袋狼「復活」。

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 CNN ) 今 ( 17 ) 日報導,墨爾本大學教授、袋狼綜合基因組修復研究實驗室 (Thylacine Integrated ) 負責人帕斯克 ( Andrew Pask ) 表示:「我們強烈主張首先需要保護生物多樣性,免於進一步滅絕。但不幸的是,我們並沒有看到物種喪失的放緩。這項技術提供了一個糾正這個問題的機會,並且可以應用於關鍵物種已經消失的特殊情況」

袋狼綜合基因組修復研究實驗室指出,袋狼(Thylacinus cynocephalus)是一種大型的澳大利亞有袋哺乳動物,曾經在塔斯馬尼亞島上繁衍生息,通常被稱為塔斯馬尼亞虎。袋狼曾經遍布澳洲大陸,北至新幾內亞。然而因為人類的狩獵和與野狗的競爭,從大陸上消失。

幸運的是,一群袋狼在塔斯馬尼亞島被隔離,免受其他物種的威脅。然而袋狼在這裡面臨新的困境,那就是早期歐洲定居者的到來。袋狼被當地人貼上「殺羊劑」的標籤而遭到迫害,不過後來人們發現這是誇大其詞。

而當時政府將袋狼懸賞,每抓捕一隻動物就獲得 1 英鎊,更加速滅絕。1936 年袋狼被授予保護地位,而最後一隻袋狼「班傑明」兩個月後在牢籠裡過世。

袋狼綜合基因組修復研究實驗室表示,袋狼受到人類的直接影響慘遭滅絕,而不是恐龍滅絕那樣的「自然過程」。袋狼在有袋動物中是獨一無二的,不僅具有標誌性的狼狀外觀,而且還是世界上唯一的有袋類頂級捕食者,通常負責穩定生態系統,因此實驗室認為有「復活」的重要性。

實驗團隊先建構袋狼的基因組,並與近親物種比較,確定差異,再對該物種的細胞進行編程,企圖改為袋狼的細胞。帕斯克透露,「我們使用這項技術的最終目標是將這些物種恢復到野外,在那裡的生態系統中發揮著絕對重要的作用。所以我們的最終希望是有一天人們能再次於塔斯馬尼亞叢林中看到牠們」

不過帕斯克強調,將袋狼重新引入野外須非常謹慎,「像這樣的任何釋放都需要研究動物,還有其身處多個季節和大面積封閉土地上的生態系統中相互作用,然後才能考慮完全重新野生化」

而針對目前的挑戰,帕斯克指出現階段缺乏製造有袋動物幹細胞,再將這些細胞變成活體動物的技術,還仍然在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