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年台灣的房地產價格不斷推升,如何平抑房價?已經成為一個越來越熱的政治議題。除了財政部與央行陸續推出一系列「打炒房」的政策之外,高雄市長陳其邁最近更喊出要徵囤房稅的主張,認為房屋不該成為投資工具。
房屋該不該成為投資工具?不在本文的討論範圍之內,因為這畢竟是一種需要高度社會共識的價值選擇,而每一種價值選擇都有其利弊得失,有其副作用,也未必是靠政府的政策工具就能竟其功的事。舉例來說吧,今年7月1日開始實施的兩稅合一制2.0版,在新法實施前,確實對年初以來如脫韁野馬的房價產生了降溫的效果,投資客開始採取觀望的態度,某些資金不足的炒手,也因為擔心未來脫手不易,而開始拋售手上的囤房。然而,在7月之後,真正有實力的買家又開始進場,特別是接近年底的這段時間,房價又展開多頭走勢。儘管央行再祭出六都第二房限貸的政策,效果仍然有限,因為市場上不怕貸款成數少,利率高,捧著現金買房的人大有人在。
因此,近期許多人要求央行調升利率來打房的主張,就顯得不切實際。以這兩年新台幣的強勢走勢,以及回流台灣的資金氾濫來看,如果央行為了打房而貿然升息,其結果可能是適得其反,引進更多的熱錢流入房地產市場,進一步推波助瀾。
有些人把當前房價高漲的情況,與2008年那一波房市多頭類比,認為過兩年會迎來另一波泡沫。這樣的看法,忽略了兩次行情本質上的不同。馬英九時代的房市行情,根本上源自於對所謂「兩岸紅利」的造夢行情,認為馬英九上台將帶來中資對台灣的大投資,最後這個夢破了,虛幻的房市行情也就破了。至於當前房價上揚的本質,除了民間游資充沛之外,原物料與技術勞工的供不應求,更是主要的元兇,所以有其實實在在的供需層面。
武漢肺炎所帶來的全球性通膨,使得營建所需要的原物料與運輸成本不斷翻漲,而台灣因為防疫的成功,迎來台資、外資的大匯集,使得台灣錢又有淹腳目的趨勢,而在預期通膨的年代,這些民間的游資不可避免地會有相當比例流入房市,畢竟房地產是所謂的「真實資產」(real estate),是抗通膨的好工具。此外,台灣半導體產業的領導地位,在美中貿易戰的過程中益發突顯,使全球科技龍頭紛紛在台灣加碼投資建廠,也使得台灣的營造工人一工難求,即便是知名的營造大廠,同樣面臨找不到技術工人的窘境,交屋時程一拖就是半年的情況所在多有。
至於期待政府出重手,下猛藥打房的想法,恐怕也是不切實際,因為台灣的房屋自有率很高,加稅、升息,都會造成人民財務的負擔,過度打房更會造成人民資產的減損。而房地產業是傳產業的龍頭,牽一髮而動全身,政府只能打投機,不能打產業,否則受害者絕對不只是建商財團而已。同時,過度打擊房價,也會降低都市更新的誘因。這些都是現實面必須面對的問題,跟喜不喜歡高房價沒有關聯。
所以,對於需要思考人生該不該買房的人來說,首先需要了解當前房價走揚的本質,是複雜的經濟結構問題,沒有單一解方,更沒有特效藥,政府的政策工具短期只能抑制投機,防止過度的資金槓桿操作,這些充其量只是短期的退燒藥。至於長期而言,政府能做的就是廣建社會住宅,讓住者有其屋,使居住的供給和需求能夠得到平衡,讓房價呈現真實的市場需求,而不至於因炒作而過度飆升,這算是調體質吧!
殘酷地說,房價恐怕是回不去了,這是此刻思考人生需不需要買房必須認清的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