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清德「團結國家十講」走到第四場〈國防〉,整體基調突然由內政軸心轉向硬核戰略。前三講談民主、經濟、韌性,強調包容與改革;第四講則名指中國軍費突破八兆、航母衝第二島鏈,並明稱「稱霸西太平洋」是北京目標。這種 由理念宣示向威脅定調的跳躍,使十講首次具備外向戒備的陽剛骨架。

與前述演說相較,〈國防〉呈現三大差異。

第一,語氣更銳利。 前三講以「價值凝聚」為主,較多溫和修辭;第四講直接引用軍事數據,列舉解放軍艦機擾台、飛彈基地擴張,語調由柔轉剛,將敵情威脅「具體化」。其背後意義是:政府開始要求社會由情感支持升級為安全共識,從心理動員走向戰備動員。

第二,政策更落地。 先前講座多著墨長程改革願景;此講提出「三支柱」──部隊現代化、國防產業鏈、本土與盟邦協訓──並鎖定無人機、衛星通訊等國產戰力。還設下 GDP 3%國防門檻、成立「全社會防衛韌性委員會」,顯示政府願意將抽象口號轉為制度工程。

第三,朝野責任首次點名。 賴總統要求立法院「不得凍刪關鍵預算」,公開呼籲在野黨為國防投票背書。這突破了前三講僅對民間喊話、對政壇保持彈性的做法,顯示行政部門希望把國安共識立法化、預算化。

然而,國防講的銳度也暴露潛在風險。若後續六講無法延續此層級的具體政策架構,整體將形成「國防講最實、其他講空轉」的不均衡結構。另一方面,民防部署與全民演練若仍停留在象徵儀式,將使「全民防衛」成為難以落實的空殼。強調敵情威脅固然必要,但若缺乏外交溝通與國際協調同步進行,也恐加劇台灣在戰略區域中的孤立風險。

政府應乘勢推進三項工程。第一,儘速推動《全民防衛教育法》修法,將資訊戰識讀、數位反滲透納入學校課綱,建立對抗認知作戰的基礎防線。第二,設立跨黨派「國防預算共識平台」,制度化投資穩定性,避免年年陷入凍結或削減爭議。第三,以「國家敘事工程」更新歷史教育與媒體策略,讓年輕世代從本地經驗中建立認同感,不輕易受對岸話語滲透。

這場〈國防〉演講,為十講系列打下政策深度的標竿。若能將軍事安全與教育、立法、產業、市民防衛等層面相互串連,台灣的團結方能成為可操作的國家韌性;否則,講得再熱血終究只是回聲。團結不該止於語言,而應體現在制度與資源的協同動員上。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