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地緣政治風險升高、科技霸權競爭日益激烈的今日,「攜手歐盟,台灣以AI與能源技術共築全球安全新格局」不僅是一句外交修辭,更是台灣在未來國際秩序中應積極追求的務實目標。目前歐盟正致力於透過人工智慧(AI)與能源創新來強化其在國際安全體系中的影響力,'並藉由《AI法案》、ITER核融合計畫等跨國合作,鞏固其:科技與能源的戰略地位。台灣身為全球半導體供應鏈的重要節點,以及AI晶片與綠能技術的領先者,理應主動把握與歐盟深化合作的契機,攜手應對安全挑戰,並藉此擴展自身的國際影響力。

從AI領域來看,歐盟採取「卓越與信任」並重的發展策略,透過《AI大陸行動計畫》與《AI法案》建立全球首個全面性AI監管體系。此一體系特別強調以人為本與可責任追溯性,目的在於保障基礎設施及社會安全,同時維護公民隱私與權利。

這樣嚴格的監管也導致歐盟在AI資金與計算能力上的國際競爭處於相對劣勢。統計顯示,歐盟僅占全球AI與區塊鏈股權投資的7%,遠落後於美國與中國合計的80%;其在AI計算資源更僅占全球的4%。這意味著歐盟雖在規範制定上引領潮流,卻在實質運算與商業化應用上仍顯薄弱。

歐盟透過《地平線歐洲》和《數位歐洲計畫》每年挹注10億歐元研發經費,動員超過200億歐元的年度總投資,用於AI超級電腦、AI工廠與跨國數據中心的興建,希望在2025至2026年間新增九台AI優化超級電腦,大幅強化國防、情資與應急響應的數據運算能力。

台灣在此領域具備無可取代的優勢。台積電及其上下游產業鏈已讓台灣成為全球AI晶片設計與先進製造的核心,並在神經形態運算、低功耗AI加速器等尖端技術上積累豐厚實力。若能與歐盟攜手合作,不僅可協助其補足AI硬體基礎,還能在防禦網路攻擊、智慧預警自然災害等國安應用上,共同研發可兼顧高效率與資料隱私的新解決方案。更重要的是,台灣能在如何平衡監管與創新的經驗上給予歐盟借鏡,透過技術轉移與聯合實驗室計畫,助其在嚴格法規下仍保持科技競爭力。

能源技術方面,歐盟長期致力於以AI強化智慧電網及可再生能源管理,從分析天氣、土壤與作物數據,到利用AI最佳化風光發電與儲能調度,全面減少對俄羅斯與中東能源的依賴。歐盟還積極推動神經形態晶片及低碳AI處理器的研發,意圖同時減少能源消耗與維護AI運算自主權。而在全球合作上,ITER核融合計畫就是歐盟參與多邊科技外交的重要象徵,與美國、中國、日本、印度等國共同投入清潔核融合能源的探索,儘管短期難以轉化為具體電力供應,但已為未來全球能源安全與氣候治理奠定合作基礎。

台灣在綠能產業的創新同樣可與歐盟互補,無論是高效能AI晶片協助智慧電網降低損耗,或是直接參與綠色AI軟硬體解決方案的聯合開發,都可讓雙方在能源安全及減碳轉型上形成堅實的合作夥伴。更進一步,台灣可透過技術支援參與ITER相關零組件或數據模擬系統的開發,深化在全球潔淨能源治理中的角色,並利用AI優化核融合實驗設計與控制,提升ITER計畫的效率。

要讓這些構想成真,必須正視若干挑戰,歐盟在AI與高科技領域的監管強度遠高於多數經濟體,可能對台灣技術商業模式形成壓力,需透過雙邊高層科技對話,調整審查流程,避免創新因法規過嚴而受阻。歐盟內部AI政策整合尚不均衡,各成員國投入資源及政策優先順序差異甚大,台灣若要有效布局,需審慎選擇合作國家及領域,逐步建立示範型專案。在美中科技角力加劇、跨大西洋軍工貿易出現波動之際,台灣與歐盟如何在自主防衛與多邊合作間拿捏分寸,也是關鍵課題。

台灣與歐盟應將AI與能源技術視為共同應對地緣風險與全球氣候挑戰的戰略基石。台灣不僅可輸出高效能晶片與能源智慧管理經驗,更可與歐盟共同推動AI在國安、氣候與能源領域的應用,形成21世紀全球安全格局中不可或缺的新聯盟。透過高層對話機制、簡化技術轉移與監管協調,並深化ITER及環境永續AI等多邊合作,台灣將能在保障自身安全的同時,與歐盟共同為世界和平與繁榮構築更穩固的基礎。

楊聰榮(ESG碳減量聯盟創會理事長,中台灣教授協會理事長,任教於台灣師範大學)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