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防衛省統合幕僚監部今天(2日)發布訊息,上、下午各有1架次中國無人機,自東海穿越日本與那國島與台灣之間的空域進入太平洋。紀錄顯示,1架在台東外海折返,循原路徑返回;另一架則持續向南,可能將「順時針」繞台,自巴士海峽返回中國。紀錄顯示,日本防衛省6月26日也確認有2架次中國無人機活動,路徑與今天發布相似,不同的是上次繞台的無人機是採「逆時針」方式,自巴士海峽進入,在台灣東南海域轉彎,沿台灣東部外海北上。防衛省表示,這些無人機未進入日本領空,但其飛行路徑引發高度關注。
由於近年高空長航時無機襲擾事件嚴重,日本《產經新聞》報導,日本內閣6月27日針對質詢發表書面答覆,表明將允許自衛隊擊落侵犯領空外國無人機;顯示當局決心放寬原先僅限「正當防衛與緊急危難」條件才可使用武器的政策規範、加強反制相關威脅。然而,擊落高空長航時無人機存在諸多挑戰。首先,這類無人機如中國的「翼龍」系列,通常飛行高度超過10公里,需使用高性能戰機或先進防空系統才能有效攔截,日本防衛省發布無人機訊息多用「推定」,鮮少檢附照片即是目擊接近不易。其次,無人機具備長時間滯空能力,飛行路徑靈活,難以精確預測軌跡,增加攔截難度。此外,若無人機搭載電子干擾設備,可能影響雷達鎖定與導彈導引系統,進一步提升作戰風險。擊落行動還需考慮殞落碎片可能對地面或海上設施造成的損害,以及引發的外交後果。
精選報導:美官方證實「暫停部分對烏克蘭軍援」 五角大廈將優先確保軍火庫存
日本防衛省已將此次事件通報相關部門,並計畫加強與那國島周邊的監控與防空部署。專家指出,隨著無人機技術進步,類似事件可能更頻繁發生,日本需持續提升情報蒐集與快速反應能力,以應對潛在威脅。事件也凸顯台海周邊空域的敏感性,未來恐牽動區域局勢的緊張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