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爆炸時代,社會亂象也多,如何處理複雜的人際關係,成為現代人每天必修的課題,新頭殼特別與台北市臨床心理師公會合作,推出三個專欄,由臨床心理師們執筆,為讀者們提供一塊心靈沉澱的園地,三個專欄刊出的時間分別為: 《愛情紅綠燈》: 每月 3, 13, 23 日刊出 《親情芬多精》: 每月 6, 16, 26 日刊出 《職場多巴胺》: 每月 9, 19, 29 日刊出

晨晨的媽媽在職場是很有工作能力的人,晨晨出生後,離開職場成為全職家庭主婦。晨晨為獨生子女,從小到大舉凡生活起居、休閒活動及才藝課程均由媽媽一手安排,家族聚會則依照晨晨的時間調整,過去晨晨不覺得這樣的生活安排有什麼不好。進入成年期後,晨晨開始不喜歡生活都由母親規畫,希望能依照自己的步調過著想要的生活,但長期以來,媽媽的生活都是以晨晨為主,其一舉一動都將牽動媽媽的心情,為顧及媽媽感受,晨晨努力說服自己「媽媽這麼做都是為了我好」,即使不喜歡這樣的生活方式也不敢表達,逐漸晨晨罹患憂鬱症,媽媽得知後急著安排各種休閒活動幫助晨晨康復。 

現在許多家庭考量經濟因素或維持良好的生活品質,只生一個小孩,將擁有的資源優先給孩子,遇到困難時做父母的盡可能找方法幫助其解決問題,讓孩子感受到父母親滿滿的愛,生活重心多以孩子為主,無意間造成獨生子女很大的壓力。

很多家庭互動中,很常遇到親子界線模糊的問題,使得孩子在決策時於考量自己的需求及父母的感受間感到為難,最終則以不影響父母的情緒及不讓父母失望為前提來做決定,但孩子卻無法表達自己的需求及爭取所欲追求的事物,需要承接的是對自己的失望及無能感。

孩子於成長歷程中,逐漸發展出自主權,有著自己想要的生活型態,更需要的是能有獨立的空間,不會受到父母太多的干涉與控制。擔任父母的我們,可以試著與孩子一起成長,認知到過去依賴我們的孩子已經能獨立自主,與我們一樣都是成年人,可以自行規劃想要的生活型態、為自己的人生負責,作為父母親的我們則需要調整人生規劃,重新學習獨立,與孩子保持點距離(即界線),當彼此需要時互相給予支持與陪伴,才是真正具有高品質親密感的親子關係

作者:張翔雲 臨床心理師

(本專欄由新頭殼與台北市臨床心理師公會共同合作)

張翔雲臨床心理師   圖:張翔雲/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