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有巴黎歷史博物館之稱的卡納瓦雷博物館(Musée Carnavalet)最近將館內許多羅馬數字換成阿拉伯數字,引發軒然大波,對於「太陽王」路易十四居然從「Louis XIV」變成「Louis 14」,不只惹來教育知識水準江河日下的批評,也引來義大利媒體的大加撻伐。
卡納瓦雷博物館在四年的修復後,準備重新開放,鑒於MDCXXXIV(1634年)或MMMCDXII av.J.-C.(西元前3412年)這類的羅馬數字記年,讓大多數參觀者感到困惑,為方便參觀者閱讀,博物館決定限制其展覽說明中使用羅馬數字,而用阿拉伯數字代替。
放棄始創於古羅馬時代的數字書寫方式,更換成「普遍可及」的阿拉伯數字,已有法國的羅浮宮和英國的大英博物館首開先例,羅浮宮因數以百萬計的外國遊客而沒有引起波瀾,但是致力於保存巴黎歷史的卡納瓦雷博物館決定刪除羅馬數字則引起了爭議。
頑強地存在了千年之後,羅馬數字的喪鐘是否已經敲響?
捍衛羅馬數字者認為,卡納瓦雷博物館的決定,殘酷地說明了法國當前與古典文化的脫節,還證明了水準的普遍下降,這是社會學家和經濟學家多年來一直否認的事實,但今天在所有調查和常識中都得到了證明,根據PISA排名,法國學生的閱讀理解在經合組織(OECD)中排名第20位,勉強中等水準!最後,從教育部到出版社到博物館都是想方設法地適應水準的下降,而不思與之抗衡向上提升。
2015年教育部改革,就縮減了拉丁語及古希臘語授課時間,弱化這兩門古語的教學,兩種語言走向末路的悲觀當時瀰漫知識界,畢竟它們是法國文化史與法蘭西文明中最具象徵性的兩個符號,現今不知是為了實用主義還是免於讓移民後裔尷尬而必須動搖法蘭西文明根本,或將導致法國人的身份危機。
出版社也基於市場行銷,犧牲了原來的文本,因為文法和用詞都太過「艱難」了,一開始是縮減本,之後是重新改寫的簡化本,將所有複雜的過去簡單式句子改成現在式,將你們或我們的精準人稱一律改成可以是不知道是誰或知道是誰不想說出來的泛指人稱代詞,這些政治正確的版本,目的在於「不要讓淵博作者的作品對人們造成傷害」!
現在,連博物館都不保留羅馬數字,而是青睞阿拉伯數字,認為參觀者教育程度不足以看懂羅馬數字,「鄙視文化與未來的訪客」,博物館的現代化也被質疑,只因焦躁不安於市場和數字,就譁眾取寵的擴大和更新觀眾。
一些博物館甚至聯合起來反對這項措施,魯昂美術館(Musée des Beaux-Arts de Rouen)館長阿密克(Sylvain Amic)就表示:「博物館是少有的幾個我們可以繼續延續並闡釋羅馬數字的地方,用阿拉伯數字粗暴代替羅馬數字簡直就是對歷史文化的閹割。」
卡納瓦雷博物館負責人季哈德(Noémie Giard)解釋,「我們對羅馬數字完全沒意見,但這種形式可能會造成理解障礙。我們都注意到,如果展廳裡的文字說明太長,參觀者就不太會想看,他們要不就直接跳過,或者只是簡單瞥一眼。」並強調,為博物館新路線製作的3000份內容中,只有170份是選擇採用阿拉伯數字,而且,「這是歐盟法規的建議,以便易於閱讀和理解」。
卡納瓦雷博物館的決策,使這個美麗國家的衰落又有了一目了然的證據。但最義憤填膺的是義大利,媒體大肆報導真是醜聞一樁,同聲譴責這種文化上的挪用使義大利人反感,「切斷我們的拉丁文化根源」。
《晚郵報》副社長格拉梅里尼(Massimo Gramellini)表示非常反對,他以為,羅馬數字落得如此下場是這一個時代文化災難的完美縮影:「首先是我們不教,然後將其消除,以便那些忽略它們的人不會感到不舒服」。
另一位作家坎弗拉(Luciano Canfora)則譴責此舉愚蠢,或者用更普遍的說法,是「政治正確」的毒瘤。羅馬歷史教授泰拉(Giusto Traina)則認為,問題不在大眾,而是那些作出決定的人:政治家、地方領袖,以某種方式認為「我們不配消化這種文化」。
不過,義大利懷抱對羅馬數字的情結嘲諷法國,也只是五十步笑百步的唏噓而已。
2015年,義大利羅馬數字的最後堡壘羅馬市,議會接受義大利國家統計局(ISTAT)的建議,通過法案逐步停用羅馬數字,將市內的街道指示牌、身分證明文件、帳單以及官方文件都會改成義大利文寫法。例如代表數字2的羅馬數字「II」,將改爲義大利文的「secondo」。
當時的批評者指出,這是「文化自殺」行爲,流傳數千年的羅馬數字,已瀕臨消失的危險,官方竟然還雪上加霜,帶頭破壞羅馬珍貴的文化資產,而保存羅馬數字不僅具有文化價值,更是一種身分認同,並會影響對未來新一代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