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出生的前總統李登輝,以農業專家身分入閣、加入國民黨,卻在前總統蔣經國走後接管政權,徹底推倒國民黨的高牆,不僅讓台灣踏上無法回頭的民主之路,也迫使國民黨不得不走向直接面對民眾的本土化路線。
雖然李登輝就讀台灣大學農經系期間曾加入、退出中國共產黨。之後赴美留學,最終取得康乃爾大學農業經濟博士學位,期間來回擔任台灣大學兼任講師、任職於中國農業復興聯合委員會。直到1971年,農復會以「農業問題專家」身分,將李登輝介紹給剛接掌國民黨的蔣經國,不到2個月,李登輝就深獲賞識,經勸說加入中國國民黨。
在蔣經國麾下的李登輝官運亨通,其性格忠厚、行為舉止中規中矩,甚至在蔣經國面前「只敢坐三分座椅」的表現,再加上施政貼近民心,比起政治資歷更深、也同為本省菁英的林洋港,蔣經國更信任李登輝。
李登輝49歲便以政務委員身分成為中華民國最年輕閣員,1978年被蔣經國任命為台北市長、1981年升任台灣省政府主席、1984年成為副總統;4年後,蔣經國過世,李登輝以副總統身分繼任總統,同時成為中華民國史上第一位當上總統與國民黨主席的台灣人。直接引爆國民黨明爭暗鬥數十年的外省、本省路線之爭。
有說法認為,蔣經國晚年意識到國民黨已沒有「反攻大陸」可能性,不再把台灣當成跳板後,才開始任用李登輝這樣的台灣菁英,更以這樣的「以台制台」理念,選擇李登輝擔任副總統,且在過世前沒有欽點接班人,順理成章地讓李登輝繼任總統。
只是,接掌國民黨後的李登輝與外省掛帥的國民黨格格不入,內部政爭天天上演,而李登輝靠著握有國家機器,並透過分化聯合戰略鞏固權力,舉凡以「行政院長」大位聯合郝柏村,獲得郝柏村的軍權撐腰,或大量拔擢地方政治菁英鞏固權力核心(此舉允許國民黨地方派系與財團掛勾,也讓李登輝被認為是「黑金」政治的罪魁禍首),才讓李登輝真正成為國民黨的「主流」勢力,敗北的「非主流」部分則出走成立新黨。
也因此,即使民進黨崛起,進而爆發「三月學運」迫使李登輝召開國是會議,李登輝反能藉機主導修憲工程,也等同對國民黨的「黨政一體」文化進行改革。李登輝在掌權的12年內逐步推動憲政改革,尤其在中共飛彈危機事件後,仍順利舉行中華民國首次總統直選,讓台灣的民主化進程一發不可收拾,但是,對國民黨自身的本土化卻從未真正成功。
2002年中華民國第二次總統、副總統直選,時任國民黨主席李登輝理所當然支持國民黨總統候選人連戰,但因為宋楚瑜分走票源,導致國民黨意外敗北後,對民進黨、陳水扁態度曖昧的李登輝,在黨內成為眾矢之的,不僅被連戰趕下黨主席、甚至攆出國民黨。
對於李登輝來說,2000年的政黨輪替是個意外,儘管確實放任、甚至促成民進黨茁壯,但李登輝並沒有真正想把政權放給民進黨,而是曾想把國民黨「本土化」,讓國民黨繼續替中華民國掌舵。如今看來,並不是李登輝背叛國民黨,而是國民黨不要李登輝。
只是從國民黨的角度來看,李登輝的兩岸主張原本應該是「以實現三民主義統一中國為理想」;甚至被國民黨視為兩岸關係「定海神針」的「九二共識」,當時同意「一個中國各自表述」。
但離開國民黨後的李登輝,替台聯候選人站台、一度被視為台聯精神領袖、支持訴求「獨立公投」的喜樂島聯盟,不管行為或兩岸論述都與國民黨的基調徹底脫軌。這讓國民黨感受尤為強烈的背叛,國民黨前主席吳敦義曾痛批,說過「登輝深信,在21世紀,中國人必能完成和平統一歷史大業」的李登輝,欺騙了經國先生、背叛了中華民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