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總統李登輝於日治時代大正12年(1923年)生於台灣,成長於日本殖民統治時期,就讀舊制台北高校、京都帝國大學(現在的京都大學),在外界看來,李登輝始終是個「親日派」(Japanophile)。甚至前美國在台協會台北辦事處處長楊甦棣,日前更為文指出,雖然李登輝的兄長李登欽在戰火中失去生命,但「我從未察覺到他對日本這個前殖民政權心懷憎惡。」也許正因為如此,中國始終對李登輝抱持敵意。

日媒產經新聞去年連載的「李登輝秘錄」第二章主題即描述李登輝在日本統治下的台灣成長過程。文中提到,李登輝的雙親都是幾代之前從中國渡海來台,與日本應當沒有血緣關係,但李登輝說「我們這個世代的台灣人有純粹的日本精神」,這部份應該指的是「教育」。

1998年,李登輝擔任總統時下令編纂出版的歷史教科書「認識台灣」中提到,1940年六成學齡兒童都能夠進入小學就讀,1945年二戰結束時,台灣的日語普及率達到75%。李登輝對於當時教育普及化的程度給予高度評價。但產經新聞也提到,並非每個台灣人都像李登輝的父親是警察幹部,因此,能在經濟上受益。與李登輝交情匪淺、已逝的台灣獨立建國聯盟前主席黃昭堂,擔任日本昭和大學教授時,曾於1981年出版了「台灣總督府」一書,就提到當時從日本本土來台的日人以輕蔑、差別待遇對待台人的歧視情形,後來更發生原住民反抗日本統治政策的武力衝突「霧社事件」。

但李登輝鮮少公開談到日本統治時期的負面現象,只是曾感嘆的說,年少時的他曾希望將來當一名世界史的老師,但是,知道學校不會錄取台灣人後,他便改變了志向,他也清楚當時部分中學、高中是不會錄取台灣人擔任教職員。

而李登輝惹議之處,包括他在《新.台灣的主張》一書中,提到他曾受「新生台灣建設研究會」的影響,該會是日本戰敗後、一群台灣留日學生為了能對國家貢獻而組成的組織,但事後證明只是一場民主幻夢,研究會中的一名成員被密告家中有日本共產黨雜誌訂費收據,該會因此受到白色恐怖牽連,不少名列其上的知識分子遭到槍斃或繫獄,但李登輝在書中對此並未多所著墨。

另一項爭議是,前中國大陸全國政協委員吳克泰指李登輝曾加入共產黨,是否為真?對此,李登輝的解釋是,他在大學時曾有5個人組織新民主學會,希望推動台灣民主,該組織本來與共產黨沒有關係,但後來有些人遭到共產黨吸收,他就決定離開,還被要求提交報告,該學會中有些人後來被抓走,有人逃往中國,有2人入獄後繼續行動而被處決。李登輝因此事而被認為思想有問題,後來他決定赴美求學,暫時離開台灣;後來他要進入行政院工作時,則也因此連續七天接受警總約談,調查此事。

30年前,台灣解嚴,正式對全世界打開大門,迎向巨變與渾沌的世局。李登輝在意外之中倉促登上大位,展開政治改革,成為首位民選總統。做為前總統蔣經國的繼任者,不可諱言地,李登輝在台灣的民主化過程中扮演關鍵要角,推動台灣邁向史上第一次全民直選,2000年,他還成為台灣第一位主動交棒,將政權和平移轉給首位由自由選舉產生的政黨替繼任者陳水扁的國家元首。

誠如楊甦棣為文所說,雖然李登輝在執政期間或許偶有失當之處,但他引領台灣過渡到如今眾所皆知的現代自由開放民主社會,卻是功不唐捐,包括在內部強烈反對的情況下,李登輝仍領導所屬的國民黨邁開民主改革的步伐。後來,李登輝雖與國民黨決裂,進而創建自己的政黨(台灣團結聯盟),但那時他已經退休,與擔任總統的12年相比,他已經退居幕後。時至今日,台灣先後見證了台灣政壇傳承李登輝的三位繼承者陳水扁、馬英九和蔡英文,他(李登輝)為台灣的民主領導樹立了崇高的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