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雜誌》時代的張俊宏,郭雨新就曾主動邀約他上仁愛路的西餐廳一起吃飯,離開《大學雜誌》後,張俊宏更是長安東路上羅馬賓館的常客。張俊宏回憶說:「羅馬賓館,在整個民主運動裡,不只是我,也是全台灣反對運動人士的避風港,沙漠裡的綠州,大家都到那裡去聚會、到那裡去補充營養,去尋找彼此間的體溫,繼續地走下去。」……話說海外有一個國建會,每年都會有學者回去台灣,回去後一定會被帶到調查局,讓他們知道海外有哪些叛亂份子。有一年國建會由大華府地區挑選劉永斌、吳明雄和李啟仁三位學者代表海外國建會回台參訪。他們返回美國後,其中一位來看王能祥,他說:「我們三個人都被帶去調查局參觀,以讓我們知道海外有哪些叛亂份子。我們看到調查局裡有三張大照片,也有一些小照片。這三張大照片排在第一張的是郭雨新,第二張是王能祥,第三張則是許信良。」

這裡且讓我們分享個小故事,看看當時蔣、郭兩人的微妙互動。郭雨新的助理高銘琛如此回憶說:「我印象很深的是,1973年郭雨新的媽媽過世,時任行政院長的蔣經國,早上7點的時候,就一個人去殯儀館弔唁郭母,沒跟其他人講,也沒半個喪家在,我不曉得這是什麼中國禮?」那麼郭雨新又是如何令蔣經國覺得有如芒刺在背?

郭雨新這時是結合黨外老中青三代的靈魂人物。譬如說,南台灣重要黨外老前輩余登發,就經常北上到他的辦公室造訪,有時候郭雨新不在,余登發就在椅子上坐著等他回來,兩位老人家一見面,余登發即拿出手上早已圈圈點點、劃滿了紅線的一大堆報紙,和郭雨新興致勃勃地討論起來。在中青年方面,康寧祥認識齊世英,即是由於郭雨新的建議和引見,而事實上康寧祥各種縱橫的政治關係,很多都是透過郭雨新建立起來的。《大學雜誌》時代的張俊宏,郭雨新就曾主動邀約他上仁愛路的西餐廳一起吃飯,離開《大學雜誌》後,張俊宏更是長安東路上羅馬賓館的常客。張俊宏回憶說:「羅馬賓館,在整個民主運動裡,不只是我,也是全台灣反對運動人士的避風港,沙漠裡的綠州,大家都到那裡去聚會、到那裡去補充營養,去尋找彼此間的體溫,繼續地走下去。」「全國青年團結促進會事件」中被捕的許曹德,在被捕前幾次與郭雨新會面於羅馬賓館,聽取關於民主運動的經驗與看法。郭雨新亦曾用吉普車載他到烏來,邊郊遊邊交換對政局的意見。他覺得郭雨新是一位不可得多得的黨外領袖,為人雍容大度,有眼光,很愛護青年後輩。再如游錫堃,在成功嶺服役的兩年裡,他常就近到省議會拜訪、探望與請教郭雨新。 

郭雨新在離台前十年左右,之所以成為黨外最重要領導人,固然由於黨外老將先後離去,以及郭雨新為人謙和親切、包容力強、政治態度堅定,而為黨外各派共同接受,但是陳菊於此時的適時出現,亦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 

陳菊在十九歲以前,即具備有熱情、活躍、憐憫等待質,她在讀書之外,就是跟著媽媽上菜市場,幫忙做家事,也跟同年齡的小女孩們一樣沈迷於瓊瑤的小說。1969年,轉變開始了……陳菊開始將她那非凡特質,投注到一個新的領域裡。這一年,陳菊考上了世界新聞專科學校,家裡正為她的註冊費和北上的生活費發愁之時,鄰居「鱸鰻伯」(本名林清泉)是郭雨新在三星的重要支持者,遂向郭雨新介紹陳菊幫忙整理書信,以貼補生活費用。 

郭雨新非常疼愛陳菊,待她就如同自己的小孩一般,由於郭雨新的教導和薰陶(無論是政治活動或家居生活),加上在工作上她接觸到很多政壇上的元老、新秀,聽到許多選民不平的申訴,親眼看到許多令她難以置信的政治黑暗面,她的熱情、積極、正義感,使她全心投入她認為可以改善這些黑暗的黨外民主運動。 

「美麗島事件」以前,她是聯絡黨外老、中、青三代的「超級大黨工」―也是黨外第一位「專職黨工」。由於擁有「郭雨新秘書」的身分,加上熱烈的使命感,她的人際關係網,不但遍佈全島,甚至遠達國外,外國各大雜誌、報社記者,以及國際上許多的人權工作者,都與她過從甚密。當時的黨外沒有什麼雜誌,除了選舉,也沒什麼引人注目的活動。陳菊一年到頭不停和人聊天、「喝咖啡」,不斷和黨外熱心的支持者保持接觸,告訴他們黨外的最新動態,討論黨外的困境,鼓舞他們。她對理想無私的熱情,使一些和她接觸過的國內記者和專家學者留下相當深刻的印象,也使他們漸漸對黨外不再那麼排斥恐懼。她的愛心,她的活力,為黨外帶進一批一批有憧憬、有理想的年輕人,她介紹他們和學者見面,為黨外助選,拓展他們的見識,加深他們的觀察,這些年輕人對黨外的感情日深一日。因此自從1969年以後,郭雨新在陳菊穿針引線下,大大擴展了他對黨外民主運動的影響力。 

1977年4月17日郭雨新離開台灣、流亡美國。在幾乎沒有任何基礎之下,卻能迅速發揮巨大的影響力,這不得不歸功於有一大群海外台灣人在幕後的幫忙,這當中扮演關鍵角色的,就是忠心追隨郭雨新始終不渝的王能祥。也因為王能祥長期在海外逐步紮起深厚的基礎,當郭雨新以島內二十幾年(1950-1977)民主運動領袖的聲望,一到美國,兩相結合之下,1977年起海外台灣人運動有了一番新的發展。

話說海外有一個國建會,每年都會有學者回去台灣,回去後一定會被帶到調查局,讓他們知道海外有哪些叛亂份子。有一年國建會由大華府地區挑選劉永斌、吳明雄和李啟仁三位學者代表海外國建會回台參訪。他們返回美國後,其中一位來看王能祥,他說:「我們三個人都被帶去調查局參觀,以讓我們知道海外有哪些叛亂份子。我們看到調查局裡有三張大照片,也有一些小照片。這三張大照片排在第一張的是郭雨新,第二張是王能祥,第三張則是許信良。」

郭雨新來到美國之前,王能祥已經成立「台灣人權文化協會」,由王能祥擔任主席,這期間王能祥雖然到台獨聯盟擔任外交部長兼副主席,但是這個組織依然存在。所以當王能祥從事運動時,有時用「台灣人權文化協會」的名義,有時用台獨聯盟的名義。

「台灣人權文化協會」的成員差不多一百個,當時只有部份成員加入台獨聯盟外交部。因為「台灣人權文化協會」成員眾多,所以名聲不僅響亮,氣勢更是恢宏。

郭雨新來到美國後,王能祥原本在華盛頓郊外Arlington (阿靈頓)地方租了兩間房子,一間是王能祥的住家,另一間則是「台灣人權文化協會」的辦公室。後來他們決定將「台灣人權文化協會」取消,改組為「台灣多數人政治促進會」(1977-78)。這兩個團體其實是一脈相承的,只是換個名稱而已。 

為了進一步整合海外台灣人力量,郭雨新的「台灣多數人政治促進會」、黃彰輝牧師的「台灣人民自決運動」以及彭明敏教授的「台美協會」後來合組成「台灣民主運動海外同盟」(1978-85)。主席由郭雨新擔任,第一副主席是黃彰輝牧師,第二副主席是彭明敏教授。從「台灣多數人政治促進會」到「台灣民主運動海外同盟」都是由王能祥擔任秘書長。「台灣民主運動海外同盟」成立後,對蔣家王朝當局構成了更大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