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總是會出現一些嶄新的「某某主義」或「某某 ism」的東西,例如新自由主義或新保守主義都是如此,但是,原本的自由主義與保守主義本身就已模糊不清了,從被人家嘲笑為「新模糊主義」之類的說法來看,什麼主義的東西實在是讓人摸不著頭緒。
在美國,經常把事情劃分成兩邊,以非黑即白的方式展開二分法式的殊死戰。不屬於黑或白的一方,就根本不會被加以理會,而黑與白這兩端就越來愈激進。這正是共和黨與民主黨之間的鬥爭,而在這當中所被使用的,就是各種「某某主義(—ism)」的新標籤與新口號。
延燒焦點:鄭麗君赴美談關稅今晨抵台!被問結果說「辛苦了」知情人士曝內幕
最近的民主黨政權,也就是歐巴馬和拜登政府時期,重視少數種族、移民、LGBTQ 等所謂少數族群的權利,並積極推動女性人工流產(墮胎)的權利與環境保護等政策,而所謂「具有高意識的人」就發出這種很強烈的聲音。這已經不再只是某種「主義」,而是被冠上了帶有高高在上語感的標籤——WOKE(覺醒者)。
而川普總統正是煽動《被民主黨忽視的白人貧困階層》之不滿而當選的。一當上總統,便著手攻擊民主黨的支持層以及 WOKE。具體的做法包括關閉負責經濟援助的美國國際開發署(USAID),阻止資金流向《與民主黨關係密切的各類團體》(在美國,有許多部分是由NGO 代替政府負責實施對外援助)、抨擊經常是WOKE(覺醒)思想之溫床的知名私立大學、縮減對 LGBTQ 等少數群體的優惠政策,以及停止政府對人工流產的資助。
一、對「傳統家庭價值觀」的擁護
目前,政治人物們的注意焦點已經轉向下一場選舉。瞄準接替川普位置的副總統范斯(Vance),特別高聲地主張他的意見。與他關係很密切的聖母大學(University of Notre Dame)教授派屈克・迪尼恩(Patrick Deneen)等人,將他們所主張的《擁護傳統家庭價值觀》、《政府積極介入經濟》等的理念,命名為「後自由主義(Post-liberalism)」,打算將其塑造成一場新的政治運動。
二、與威權主義國家的主張如出一轍
當思想隨政治的需求而被操弄的時候,就會出現各種扭曲。例如,對傳統「家庭」價值觀的擁護、對 LGBTQ 的否定等,這正與《俄羅斯、中國、以及被認為具有威權色彩的伊斯蘭國家,為了抵抗美國介入而主張的內容》幾乎完全一致。
美國是由西歐白人以自由與民主為理想所建立的國家,但從建國當時開始,南方地區就深受威權主義價值觀的影響。即便是西歐白人之間,也並非都是以自由與民主為共同基礎,反而是越來越多陷入窮困階層的人,期待由強勢的領導人透過強權,來重新分配財富。照這樣下去,美國的共和黨政權、歐洲的右翼政權國家、俄羅斯與中國,是不是可能會組成某種形式的「威權主義聯盟」,並取代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的地位呢?這看似笑話,但不是不可能去加以想像的。
在二戰後的冷戰時期,世界被分為東西兩大陣營,是否擁有《自由與民主》是對立的核心軸。但如今,對立的軸心正逐漸轉變為「有產者」與「無產者」之間的衝突。
有些人雖然不是很富有,但因為曾是官僚,而有受到保護地位,長期以一種「居高臨下」的態度來談論自由的人,可能已經不再符合這個時代的潮流。
但即使如此,無論在美國或歐洲,甚至在昔日的蘇聯,也同樣有不少人不斷高聲主張「與困苦大眾站在一起」,但這些人其實也是不值得信任的。
美國的共和黨政權,即使高喊「後自由主義(post—liberalism)」,但也無法真正改善整體困窮階層的生活。照現在的情況發展下去,最後有可能導致美元貶值與通貨膨脹,進而讓困苦群體的人對其徹底失望。
這個「後自由主義」,令人擔心的是不是會變成與「自由的決裂」,而最後只剩下既無自由也無財富的一片荒蕪世界。
美國兩黨鬥爭的開始可以追溯到1970年代至1990年代之間,而在柯林頓、布希、歐巴馬三個時期到達新高峰,進而在川普的時代全面爆發。但是在過去,兩黨的同質性是很高的,例如兩黨在冷戰時期,兩黨在外交政策、經濟方向上常有高度共識。而國會中有許多「跨黨派合作」的立法行動,溫和派在兩黨中都占有一席之地。1960年代的民權法案,雖由民主黨推動,但也獲得部分共和黨支持。但是今日的民主黨與共和黨卻是形同陌路一般,其中原因真的是要深思了。
作者:張正修/曾任考試委員、開南大學法律系系主任、淡江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兼任副教授、台北教育大學文教法律研究所兼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