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爆炸時代,社會亂象也多,如何處理複雜的人際關係,成為現代人每天必修的課題,新頭殼特別與台北市臨床心理師公會合作,推出三個專欄,由臨床心理師們執筆,為讀者們提供一塊心靈沉澱的園地,三個專欄刊出的時間分別為: 《愛情紅綠燈》: 每月 3, 13, 23 日刊出 《親情芬多精》: 每月 6, 16, 26 日刊出 《職場多巴胺》: 每月 9, 19, 29 日刊出

某個下午,通訊軟體的視窗彈出,有個約莫半年前失戀的朋友分享了一首悲傷的情歌,影片中劉若英正唱著「我等你,半年為期,逾期就狠狠把你忘記……」,聽到歌詞時,瞬間了解這個朋友又想起了前任;果不其然,對話框那頭傳來了「到底要怎麼忘掉舊情人?」的問句。

朋友說,過去這半年他離開了兩人共同的生活圈、找了份忙碌的工作來分心、一直笑著假裝生命中從未出現過那段時光,甚至不斷地嘗試和其他友人介紹的對象出去約會,但前幾天只是公司同事代訂午餐時買了一盒水餃,看到水餃的那一刻他腦中閃過了過往兩人一起騎車找好吃的餃子店的畫面、收到對方分手訊息的畫面、不斷搜尋對方消息的畫面,然後就崩潰了。

他說:「我可以請人幫我催眠或動開腦手術嗎?不然我怎麼繼續向前走?」

這樣的要求其實並不少見,畢竟一段投注了那麼多情感的關係,過程中那些曾有的親密、安全感都被身體紀錄了下來,突然結束時的空虛和對未來規劃的落空,怎麼會那麼容易被抹殺掉呢?

事實上,學者LaGrand於1989年即把失戀列為成年早期最常見的失落事件之一,而人們從失落事件中逐漸復原的歷程,常會經歷下列五個階段(最早於1969年由學者Elisabeth Kübler-Ross提出)-

1. 否認:難以面對事情的發生,逃避、不去面對情感的失去,亦可能想像關係隨時可能又死灰復燃。

2. 憤怒:將內在的挫折向外投射,試著找出「造成關係的結束的罪犯」,可能是提出分手的那方、友人的挑撥、第三者,甚至陷入自我怪罪中。

3. 討價還價:在拒絕與接納分手事實間來回擺盪,嘗試透過哀求或其他條件交換(甚至求神問卜)的方式改變現實。

4. 抑鬱:身心受到失戀事實的打擊,出現明顯的情緒困擾(悲傷、失落情緒)或是生理症狀(吃不下、睡不好等)。

5. 接受:了解失落是生命必經的過程,雖然仍會在特定時空(如兩人的紀念日、聽到經典歌曲)感到失落,但開始試著重整自己的生活。

也正因如此,當失戀來臨時,強迫自己不去想、不去接觸悲傷的感受,有時反而會適得其反,讓失落的哀悼歷程無法進行,也讓自己每每碰到相關的人、事、物時,就猶如剛得知分手時一般遭受強大的衝擊。

那麼,失戀時可以做些什麼呢?

1. 避免過度壓抑自己的情緒:分手時難過是正常的,去涵容、接納有負面情緒的自己。如果願意,可以讓朋友靜靜陪在身旁,想掉淚或說些話來宣洩情緒,就去做吧!

2. 有時候,分手的另一半切斷了所有的溝通管道,這樣的方式往往會讓另一方留下許多難以澄清的疑惑,以及無法當面說出口的窒息感,這時不妨做一些象徵性的儀式(像是將想說的話書寫下來後投進火爐、去海邊吶喊而出等,但務必要注意安全)讓自己悶在心中的想法表達出來

3. 我們常以為可以用一段新關係來轉移對上一段關係的關注,但卻很容易變質為只是尋找情感的浮木或前戀情的替代品,最後造成雙方更大的傷害;因此當激烈的情緒慢慢冷卻下來時,不用急著讓自己立刻進入下一段關係,先好好沉澱、思考在關係中自己的需求是什麼,準備好了再前進

4.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沒有人能比自己更靠近自己,在經歷了這場我們這麼在意卻事與願違的重大情感失落後,我們常會陷入對自我的質疑(我們,真的值得被愛嗎?),永遠要記得:在開始愛一個人的旅程前,我們要先學習愛自己。好好照顧自己、探索也接納自己的不完美,可以學習成長但也要喜歡這個當下的自己。

當有天我們意識到想起那段感情時沒那麼痛了,思念那個人的時間減少了、間隔拉長了,我們知道自己也開始往前走了,到那時往往會發現:走出一段感情失落的方法不是忘記對方,而是當想起那段感情時,能把甜蜜的畫面留下並坦然接受兩人都離開了那段關係的事實。

新竹馬偕紀念醫院精神科/趙奕霽臨床心理師

(本專欄由新頭殼與台北市臨床心理師公會共同合作)

趙奕霽臨床心理師。   圖:趙奕霽/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