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爆炸時代,社會亂象也多,如何處理複雜的人際關係,成為現代人每天必修的課題,新頭殼特別與台北市臨床心理師公會合作,推出三個專欄,由臨床心理師們執筆,為讀者們提供一塊心靈沉澱的園地,三個專欄刊出的時間分別為: 《愛情紅綠燈》: 每月 3, 13, 23 日刊出 《親情芬多精》: 每月 6, 16, 26 日刊出 《職場多巴胺》: 每月 9, 19, 29 日刊出
日前某次聚會,一位女性友人對男朋友多所抱怨,細問才知,男朋友的異性緣太好,在facebook上看到男友與異性的互動而沒有安全感,並為了這些事與男友爭吵。聊著聊著,話題來到「情侶之間是否要互加FB/IG」,引起一番論戰。
主張「要互加好友」的一派,因為在FB上可以設定交往狀態,認為這是一種宣示主權的方式,同時可以了解對方的朋友圈與生活;而「不要互加好友」的一派,則是認為即使穩定交往,保有個人隱私與自己的生活依然重要;當然,也有「可加可不加」的一派,視對方態度而決定,沒有一定的想法或是原則。
以上只是大略區分出幾種看法,是否互加好友只是行為的結果,在互加好友這個行為的背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想法,若只是簡化成是否加好友這樣的行為,很可能隱藏在行為背後的一些想法,仍會影響伴侶之間的相處。
席間,一位友人提及「如果不加好友,一定是有鬼、搞曖昧」,引起眾人熱烈討論。包括:如何從蛛絲馬跡中找出對方是否忠誠的證據、用另一個帳號等等。之後的討論有點離題,但對於不加好友就是「有鬼」、「搞曖昧」、「不知道對方在做什麼」的解釋,或許值得思考。
多數的人都曾有過擔心的經驗,我們會擔心某事,是因為我們在意、覺得重要。如果是因為擔心,或許可以試著問自己,這樣的擔心具有什麼樣的意義,自己能否從這樣的擔心焦慮中思考。如果為了是否在社群軟體上互加好友而有所爭執,也許該回頭檢視雙方的相處與溝通模式,若是因為對於這段關係的不安全感而產生的,不妨試著問問自己以下問題。
第一步:面對自己的擔心與焦慮
無以名狀的焦慮、擔心更令人難受、更加折磨人,讓擔心浮出檯面透一口氣,想一想自己在擔心什麼,腦海中閃過哪些想法與畫面。
第二步:我的擔心是否合理
會擔心,是因為害怕自己擔心的結果發生。但是,在繼續想下去之前,要問自己,有什麼證據可以支持我擔心的後果一定會發?與其告訴自己不要想太多,不如找證據看看。
第三步:揮別陰魂不散的過去
此刻的一秒,下一刻即成為過去,過去的經驗累積成現在的我們,這些經驗都可能影響我們的思考與行為模式。不論前任是什麼樣的人,或是對於男女有什麼樣的刻板印象,自己所交往的對象是一個獨立、與他人不同的個體。
第四步:信任需要溝通與練習
多數人都可能有不安的經驗,在與伴侶相處交往的過程,可能會被不同的事件影響彼此的關係,因此,溝通、尊重與信任成為維持關係的重要因素。
彼此是否互加好友不見得是一個問題,而是如何思考與解釋行為背後的原因。最後,究竟女性友人與她的男友結局如何,就留給他們自己吧!
作者:洪梅禎/台北市立聯合醫院 臨床心理師
臨床心理師洪梅禎。 圖 : 洪梅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