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政府將在520上任,台灣師範大學組織教育政策小組於5/9日記者會上,針對未來教育提出建言,其中發現低表現學生多來自弱勢家庭,估20萬名孩子在等待失敗。他們是現今國中國小生中,基本學力嚴重落後的20萬人,連加減乘除都不會,這樣的孩子,長大後恐怕翻身不易。2016年國中會考即將於週六(14日)登場,搶救20萬學生大作戰,正要開始。

今日的日本正因「下流老人」現象而預警發愁,指的是「收入少、存款少、可依賴的人少的銀髮族,但明天的台灣,會不會有孩子成為明日的「下流世代」呢?

情況之嚴重,連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院院長許添明也敲出警鐘:「台灣有20萬個學生等待失敗!」教育,已淪為社會不平等的產出器。

教育程度M型化  台灣,比其他國家都嚴重

黃敏雄以每4年舉行一次的「國際數學與科學教育成就趨勢調查(TIMSS)」為例指出,TIMSS將同一年級學生的數學表現設定4級,2007年測驗顯示,台灣小四學生未達初級(最低一級)的比率約僅1%,但過了4年,這批學生上了八年級(國中二年級),未達初級的比率提高為4%。

也就是說,數學成績嚴重落後的學生,在這4年期間約增加3倍。根據他的研究,這些數學學習成長緩慢的學生,通常也是家庭社會經濟地位較低者。

資源錯置!成績落後學生多在「非偏鄉」

教育部針對弱勢學生,編有不少預算支援,然而,無論是每年近15億元的補救教學計畫,或助學金、特殊專長弱勢學生補助等,都是以原住民、低收入戶、新移民子女為主;但國際評比卻呈現出,需要拉一把的孩子,可能是中低收入戶或城鎮的學生。

「我不反對資源往偏鄉送,但成績落後學生,很多是在『非偏鄉』,應該要有一定比率分配。」黃敏雄分析2007至2011年TIMSS資料,獲得的結論是,全台功課最落後的學生,只有4分之1來自鄉村偏遠地區,近8成是來自都市與城鎮。他分析,都市城鎮人口相對偏鄉多得多,因此整體占比高。

換言之,需要提升成績低落的學生群,其實是散布在各個學校、班級內,若過度集中在偏鄉地區,可能導致資源配置錯誤。

(本文經《今周刊》同意轉載,更多資訊詳見《今周刊》NO.1012期封面故事「下流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