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研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鄭泰安博士所主持的研究小組,統計分析台灣1990到2010年「常見精神疾病」的盛行率,發現近20年來台灣憂鬱患者比例倍增,自1990年的11.5%上升至2010年的23.8%。同時,該趨勢與同時期全國失業率、離婚率以及自殺率的變化高度相關。鄭泰安指出,希望政府相關部門在追求經濟成長的同時,能夠考量心理幸福感對人民的重要性。

該論文已於12日刊登在國際頂尖醫學期刊 「柳葉刀」(The Lancet)。

中研究今日發布新聞稿指出,「常見精神疾病」(common mental disorders)泛指非精神病 (精神分裂症、妄想症、躁鬱症等) 的憂鬱症和焦慮症,佔所有精神疾病的90%以上。世界衛生組織預估到2020年,全球10大「疾病與傷害」中,憂鬱症將排名第2,僅次於冠狀動脈心臟病。

根據世界各國的研究指出,憂鬱症和焦慮症多見於女性、失業、單身、低教育程度或身體健康不佳的族群。此外,大環境中的經濟不穩定和收入不均,也常被認為會提高常見精神疾病的風險。

中研院研究小組運用多種統計方法分析20年來所收集到的9079筆受訪資料,發現台灣常見精神疾病的盛行率,自1990年的11.5%上升至2010年的23.8%,而常見精神疾病的危險因子包括女性、失業、低教育程度以及明顯影響日常活動的身體疾病。在控制這些因素後,常見精神疾病的增加趨勢依然顯著,表示該趨勢符合同時期全國失業率、離婚率以及自殺率的長期走勢。

研究團隊表示,這些數據說明台灣人民的心理健康的惡化,主要與過去20年來的宏觀社會環境的變化(macro-social changes)息息相關,包括台灣歷經快速經濟轉型,勞力密集產業外移至中國及東南亞,國內就業市場開始萎縮,以及近年來受到全球經濟衰退的影響,導致就業市場持續低靡。

該研究所使用的訪談資料來自「台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建立的資料庫,該計畫由中研院結合全國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專家,在國科會人文處的長期補助下,自1985年起進行全國抽樣調查,訪談內容涵蓋經濟態度、家庭、全球化、國家認同、政治參與、社會網路以及社會問題等。

目前計畫由社會學研究所主持,並由調查研究專題中心執行面訪調查。自1990年開始,身心健康正式納入訪談內容之一,採用鄭泰安研發的「華人健康問卷」,研究小組成員還包含中研院博士後研究學者傅斯廷、馬偕醫院精神科醫師李朝雄、國立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李文宗和英國布里斯托 (University of Bristol) 大學教授大衞甘尼爾 (Professor David Gunne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