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罷免投票的結果,罷免案全部失敗。政大台史所教授兼台教會會長薛化元今日表示,檢視此一結果,面對藍白的合作,只能說人民對憲政體制受到威脅感受不夠,而現實利益普發1萬元加上反罷免維持既有的國會結構,才能制衡民進黨的說法,動員是有效的。由於立法院普發現金的決議是違憲的,如果最後選擇要尊重普發現金的民意,又要維護憲政體制,至少應該考慮由行政院向立法院提出普發現金1萬元或1萬2千元的追加預算議案。

針對7月26日大罷免結果的解讀,薛化元說,值得注意的是罷免投票在性質上與一般選舉投票不同,罷免投票在單一選區制度下,本來就是試圖要去翻轉該選區原本的政治版圖,這本來就是相當不容易的,台灣過去對民意代表的罷免也鮮少成功。而選舉的結果與其說是對執政黨的信任投票,更大的比例是選區選民維持他們原本的支持和選擇。

延燒焦點:游盈隆納悶「哪來的信心相信可罷掉藍委」 網嘆不像老K吹冷氣抄名冊

公民團體(罷團)往往不是原有特定組織的成員,透過自主性的運動,能夠在許多藍大於綠的選區,達成二階段罷免的門檻,是相當不容易的。對照藍營提出的罷免案沒有成案,這次可以舉行如此多選區的罷免投票,光是此舉就已經讓很多人跌破眼鏡,他們已經達成的目標,不應該因為罷免投票的結果受到忽視。而未來這股公民關注民主憲政體制的力量,如何在台灣發展,對台灣的未來將產生何種影響,投票的結果,或許不是結束,更可能是另一個階段的開始,民主的選舉就是尊重選民的選擇。至於如何回應國際社會對大規模罷免投票結果的解讀,因為投票結果固然是罷免方失敗,卻不是台灣民意大轉向,這是政府責無旁貸的工作。

他進一步表示,目前憲政仍現僵局,選後朝野如何互動,還是國人關注之所在。從去年以來的觀察,如何守住民主憲政的價值,不只是要求執政黨,更要監督在野黨。

圖為大罷免前罷方支持者激情舉著自製牌子宣傳罷免。   圖:張良一/攝(資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