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前總統川普近日再度抨擊聯準會(Fed)主席鮑爾,指其未積極降息,並聲稱若利率下調3個百分點,政府每年可節省逾1兆美元利息;他更藉著聯準會總部翻修爭議親赴現場視察,對鮑爾當面施壓,兩人在鏡頭前短暫交鋒,場面一度尷尬。
不過,德意志銀行(23日)發布報告指出,即便撤換鮑爾並強行壓低利率,實際節省效果有限,甚至可能適得其反。當市場普遍期待美國聯準會(Fed)即將進入降息週期時,真正該問的不是「什麼時候降息」,而是「為什麼現在降息」?
當前熱搜:竹節草颱風大復活!氣象專家提醒外圍西南風對台影響大 為中南部帶整周豪大雨
聯準會的降息從來不僅是調控經濟的手段,往往更揭開國際戰略布局的序幕。而這一次背後可能蘊含更深層的結構性變革,甚至被視為新一輪全球財富重分配的開端。
降息,不是寬鬆,是布局!
在傳統經濟學中,降息代表著刺激經濟、鼓勵投資與消費、減輕借貸壓力。但若只用教科書視角來理解聯準會的行動,無異於拿着古代地圖探索數位宇宙。
事實上,自2022年開始的升息循環,本就不是單純對抗通膨,而是美國主動收緊全球美元流動性的一種「貨幣霸權策略」。當全球市場被高利率壓得喘不過氣、資產價格下滑、企業現金流緊縮後,美國開始逐步打開降息話題的閘門。
這到底是對症下藥,還是誘敵深入之後的關門打狗?
降息背後的收割機制:全球版的「割韭菜」
很多人以為降息就是「放水」,市場資金會變多,資產會上漲,是絕佳進場時機。但答案或許只對了一半。
那麼,資金流向哪裡?被誰掌控?誰會是受益者?
當聯準會進入降息週期,美元利率下行,意味著美債價格將會反彈。過去一年在高利率環境中大量被迫拋售、價格重挫的長期美債,將變成香餑餑。誰會進場抄底?當然是那些早已在高位減倉、現在手握現金的美國資本巨鱷。
而那些在過去兩年為了避險、被動買進高利美債的亞洲、歐洲央行與保險基金呢?不是已被套牢,就是還在觀望中。這正是「低買高賣」的機制,只不過這一次是美國聯準會與跨國資本對戰。
簡單來說,聯準會的降息是:
對內:托高資產價格,重塑美國財富階級的資產帳面;
對外:用美元升貶與利差變動,迫使其他國家跟進寬鬆,導致通脹與本幣貶值,然後以低價收割其優質資產。
美國可以這麼玩?因為美元是鍋、也是刀
「美元是全球儲備貨幣」這句話的真正含義在於,全球都得被迫參與美國的貨幣循環,否則就會被邊緣化。
當聯準會降息,美國資產變得有吸引力,全世界的熱錢又將流入美股、美債、美房市,造成其他國家資本外流、貨幣貶值、進口成本飆升,進一步加劇通脹壓力。這些國家就只能被迫降息、印鈔來跟上節奏。
這不只是金融現象,更是地緣經濟的對局。
一旦各國也跟著印錢、降息,美國可以再度加碼印鈔,美元依然維持相對穩定。這是一種利用美元地位,將本國通膨與赤字轉嫁給全世界的機制。
然而,對市場投資來講,降息不等於牛市。過去歷史經驗已經反覆驗證,降息通常發生在經濟衰退來臨前夕,而不是復甦開始之時。歷史事件包括2001年網際網路泡沫破裂後的降息;2008年金融危機後的降息;2020年新冠疫情後的降息。
當美聯儲吹響降息號角,不是給市場帶來溫柔,而是宣告一場更險惡的全球資本戰開打。它背後代表的是一次貨幣權力的再分配,也是對那些沒準備好的國家與個人的一次無聲割喉。
看懂聯準會的節奏,才能避開被割的命運。下一場的主旋律不是成長,而是誰先跑、誰割誰。總結來說,降息的信號,並非「萬事無憂」,而是「遊戲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