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6大罷免選舉投票雖已落幕,但不少人仍持續陷入情緒波動當中。重症醫黃軒日前於社群媒體發文提醒,選後不是結束,而可能是心理波動的起點。他指出,近年醫學界逐漸重視「選後症候群(Post-election Stress Syndrome)」,儘管並非正式醫學診斷,但確實描述了選舉結束後人們常出現的心理失衡狀態。

「你以為選舉的影響只到開票那一刻嗎?錯了!對於許多人來說,選舉的影響可能才剛開始。」黃軒表示,選後症候群的表現形式各異,有人會因結果未如預期而感到失望、被背叛,甚至出現焦慮、憤怒;而即使結果符合期待,也可能因亢奮難以入眠,導致生理與心理失調。

持續更新:涉酒駕擦撞路旁6機車 高雄男遭逮送辦

黃軒說明,這類心理波動早已引起學術界關注。他引用發表於《Frontiers in Political Science》與《Pedagogy in Health Promotion》的研究指出,重大政治事件確實可能導致心理壓力升高、情緒失調等身心反應,反映政治活動與個人心理健康有密切連動。

為何選舉會對心理造成這麼大的衝擊?黃軒指出,情緒波動的核心因素,來自強烈的價值認同與理想投入。「許多人不僅是投票,更是將個人的信念、價值觀甚至未來的希望都寄託在所支持的候選人或政黨身上。」當選舉結果未如所願,便會產生強烈的失落與挫敗感。

此外,現實與期待的落差、社群媒體上激烈的資訊轟炸、政治立場對立下的人際摩擦,乃至對國家未來走向的焦慮,也都是構成壓力來源的關鍵因素。「選舉期間,社群媒體充斥大量政治資訊,可能加劇焦慮;而身邊親友若立場不同,更可能引發爭執或疏離感。」

針對此類現象,黃軒建議,若感受到情緒起伏過大,應採取積極方式調適。他指出:「重要的是要認識到這是一種正常的心理反應,並且有方法可以幫助你度過這個階段。」他提出五項具體建議,包括

1. 接納自己的情緒:「允許自己感到難過、失望或憤怒,這些情緒都是真實且正常的。不要壓抑它們,但也不要讓它們掌控你。」黃軒指出,情緒若不處理,可能進一步影響日常生活,甚至導致身心疾患,因此應及早面對與處理。

2.暫時遠離政治資訊:對於沉浸於選舉結果無法自拔者,他也建議可進行「數位排毒」,暫時避免過度接收政治訊息,轉而關注自身生活與人際連結,「把注意力轉移到你生活中其他美好的事物上,例如:和親朋好友聚餐、享受大自然、培養新的興趣,或是重拾你熱愛的活動。」

3.重新連結生活樂趣:把注意力轉移到你生活中其他美好的事物上,例如:和親朋好友聚餐、享受大自然、培養新的興趣,或是重拾你熱愛的活動

4.主動尋求支持與諮詢專業協助:黃軒提醒,和你信任的朋友、家人聊聊你的感受。如果情緒真的非常低落,影響到日常生活,不要猶豫尋求專業心理諮詢的幫助。記住,「尋求幫助是勇敢的表現。」

5.保持運動與健康飲食:黃軒表示,身體的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石。適度的運動能釋放壓力,健康的飲食也能改善你的情緒。

黃軒指出,雖然「選後症候群」這個詞並非醫學診斷,但學術界對於政治事件對心理健康的影響有著持續的研究。 「選舉的輸贏只是人生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我們如何面對結果,並繼續向前。」他表示,政治不是冷冰冰的制度,它深入影響每個人的心靈層面。因此,他呼籲每一位經歷選舉的人,無論勝敗,都該給自己一些時間,沉澱情緒,重新找回生活的平衡與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