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於一年前哥本哈根聚集舉世目光,29日將在墨西哥坎昆(Cancún)開幕的今年度聯合國氣候變化會議,各方期待低迷。中美這兩大溫室氣體排放國也未見相讓的跡象。

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FCCC)的190多個會員國原定在去年底在哥本哈根達成新的全球氣候協議,鋪設京都議定書第一階段2012年底到期後的全球對抗暖化之路。但哥本哈根會議未竟其功,只勉強產生了一份非正式且無拘束力的簡短協定。

哥本哈根之後,一般期待要延到2011年於南非達成協議,今年的坎昆會議被定位為過渡的踏腳石;但這塊踏腳石也不好踩。

首先是美國的氣候能源法案在參議院受阻,本月初的期中選舉,在氣候問題上保守的共和黨又大勝。華府環境智庫「世界資源研究所」(WRI)所長拉許(Jonathan Lash)最近在一篇發表於有線電視新聞網(CNN)網站的文章說,面臨這種情況,美國如今對於它去年提出的減排目標是否認真,都很難說。

歐巴馬總統去年在哥本哈根提出美國在2020年要比2005年減去17%排放量,這是根據眾議院同年6月通過的法案。而在開發中國家眼中,這數字根本遠遠不足。

中國去年提出的目標,是在2020年每單位國內生產毛額(GDP)的溫室氣體排放量比2005年降低40%到45%。但中國堅持要自己稽核,已開發國家則主張要用國際機制進行,指責中國不透明。這一歧異仍在。

拉許把中美互動視為這次會議的首要關鍵,他指出,中美兩國必須尋找共識和解決方案,「否則別指望其他主要國家加入」。

這次會議中,資金和技術的轉移問題也是焦點。依據包含所有排放大國在內約140已加入的哥本哈根協定(Copenhagen Accord),已開發國家從今年到2012年要先期提供發展中國家約300億美元因應氣候變化,中期更要在2020年前以每年1000億美元為目標。

但資助進度目前並不理想,何況這金額跟估計所需之間尚有重大差距,同時「決定分配」的機制也還充滿爭議。

在中國代表團赴坎昆前夕,中國國家發改委副主任解振華就指責已開發國家「不僅沒有兌現承諾,而且向發展中國家提出不合理要求」,才使談判進展緩慢。

哥本哈根後,國際上對抗暖化的士氣重挫。但環境並不等人,世界氣象組織(WMO)日前指出,地球大氣中溫室氣體的濃度持續升高,2009年再創自前工業時代以來的紀錄。

坎昆會議預料不會有重大結論,但它的階段性功能仍被寄予若干期待,英國的「國際環境與發展研究所」(IIED)即指出,在坎昆獲得平衡的協商成果,「將有助於維持住對於(UNFCCC)這個多邊體制的信心,以及2011年在南非達成具法律拘束力的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