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talk新聞

林金玉 | 關於記者 | Newtalk新聞

導航選單

  • 討論區
  • 投票
新增讀者投書

通知

尚未有任何通知,趕快去參與討論吧!

功能選單

無暱稱

Hi,

無暱稱

ID:

會員中心
新聞總覽
  • 政治
  • 國際
  • 財經
  • 社會
  • 中國
  • 生活
  • 娛樂
  • 網紅
  • 體育
  • 科技
  • 旅遊
  • 環保
  • 專欄
  • 影音
焦點評論 讀者投書 議題
討論區 Talk新聞 投票

相關連結

討論區 投票 Talk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下載
關於我們 聯絡我們 立即投稿
管理規章 隱私權聲明 意見回饋
無暱稱

林金玉

Facebook 信箱 網站 Threads X

粉絲數 0

新聞數 0

獲得讚數 0

尚無介紹

精選文章

粉絲幫倒忙! 韓國第一夫人金建希被爆妄稱救災照片惹議

發布 YYYY.MM.DD

最新留言

  • 專論》 因川普關稅而陷入困境的中國「SHEIN村」

    0 分鐘前

    在美國、日本等國家深受年輕人喜愛的中國電子商務網站SHEIN,因為川普政府的關稅措施,而受到沉重的打擊。在中國南部的廣東省廣州市,有一個被稱為「SHEIN村」的地區,這裡密集分佈著為SHEIN供貨的服飾工廠。隨著美國加大對中國的關稅攻勢,一些工廠因為訂單大幅減少而陷入困境。與美國的貿易戰「將傷害像我們這樣的底層工人,並使我們更加貧窮」,面臨失業威脅的移工們心情低落地這樣說。

使用標籤

文章

  • WHO:跨國非法器官交易  年達上萬件

    新聞 WHO:跨國非法器官交易 年達上萬件

    2012.05.28 | 15:34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sation,WHO)估計,全球腎臟非法交易快速增加,每年約有10,000件黑市手術與人體器官交易掛鈎,可說是每一小時就發生一件以上案例。 全球器官捐贈監督團體收集的證據顯示,由於糖尿病與其他疾病引發的換腎需求增加,人體器官販子甘冒法規禁令,在跨國器官交易市場賺進大把銀子。 病患為了尋求一顆腎,願意支付高達20萬美元的代價給黑市販子,許多人遠赴中國、印度或巴基斯坦進行器官移植手術,不過器官販子有時只花上區區5,000美元,就能從潦倒困頓的弱勢族群身上搜刮到人體器官。 器官販賣與黑市手術數量之猖獗在上週以色列警方破獲的跨國人體器官販賣集團案件中受到注目。被逮捕的10個人犯,其中一名還是個醫生,被指控觸犯勒索、逃稅以及嚴重的人體傷害罪。 根據英國《衛報》報導,一名在中國從事器官交易的掮客就是打著「捐腎一顆,賺一台新iPad」的服務廣告。該名掮客對記者表示,一顆腎他出價2,500英鎊(約3,925美元),成交之後可在10天之內做手術。 一名瞭解內情的醫療界人士透露,儘管中國目前嚴格禁止人體器官之商業交易活動,但很難強制執行;過去兩三年,中國已出現非法器官交易復甦的現象。 「來自中東、亞洲以及有時是歐洲的外國人到中國,以10萬到20萬美元的價錢進行器官移植手術。他們常常是移居國外的中國人或是華裔病人。」 消息來源指出,部分中國軍醫院據信有在做器官移植手術。除了中國,印度與巴基斯坦還有更多不為人知的非法器官交易正在進行。 面對跨國器官交易死灰復燃,WHO指出龐大的利潤已泯滅人性良知,為了金錢而動截去手術的窮人與有錢的病人之間的經濟鴻溝,也助長器官交易源源不絕。 WHO官員諾爾(Luc Noel)醫生指出,「器官交易投機性大,但獲利豐厚,也因此誘惑性更高。」 他表示,全球非法器官交易正倒退到2006-07的狀況,當時所謂的「器官移植旅遊」的數字出現減少情形。不過,近期跡象已顯示,非法器官交易很有可能再次攀高,不管是器官移植的需求還是相關獲利,都在快速增加。此外,由於部分國家缺乏強制性規定,甚至相關法令付之闕如,這也意謂著走私者輕易地就能提出誘人的條件,和窮人進行腎臟買賣。 諾爾醫生估計,腎臟佔全球非法器官交易數量的75%,糖尿病、高血壓與心臟疾病比率之增加,也導致腎臟移植之需求大於供給。 WHO資料顯示,2010年95個會員國進行的合法與非法臟器器官移植手術病例共計10萬6,879件,其中約73,179件(68.5%)為腎臟移植。但WHO指出,10萬6,879件手術僅剛好滿足全球器官移植市場需求的1/10。 儘管WHO沒有明確數字,諾爾醫生認為,1/10器官移植手術是來自黑市交易。此推測若屬實,代表2010年器官黑市交易約達11,000件。
  • 巴菲特:免費內容非報業永續生存之道

    新聞 巴菲特:免費內容非報業永續生存之道

    2012.05.25 | 18:56

    美國股神華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擁有的波克夏(Berkshire Hathaway)基金投資公司本月完成收購63家報紙的交易,在一封寫給波克夏日報編輯與發行人的信函中,巴菲特指出,免費內容是一個無法永續經營的商業模式。 巴菲特認為報業人員應集思廣益,想出一結合數位與平面出版的商業模式,既能成功吸引閱聽大眾,又能帶來投資人需要的利潤。 波克夏在5月17日發佈與Media General出版社達成1.42億美元交易之訊息後,旗下持有的報紙股份進一步攀高,巴菲特也將因此躍升為全美最大發行人,共擁有25家日報,週間總發行量可達80萬份。 儘管巴菲特擁有的報紙並非全美發行量排行前25家的大報,卻剛好符合巴菲特的策略。在完成Media General的收購後,他對股東表示有計劃再多買幾家報紙,因為他認為那是取得地方訊息的重要管道。 巴菲特在1977年買下《水牛城新聞報》(Buffalo News),2009年曾對外表示報業有可能跌落谷底,但現在卻看好社區報紙在改變商業模式之後有機會獲利。 81歲的巴菲特在昨(24)日在內布拉斯加州《奧瑪哈世界前鋒報》(Omaha World-Herald)網站上刊登的一篇信函寫道,雖然發行量下滑,但報紙只有在同一鎮上有其他家競爭日報時才會失敗,報社會因為沒有取得地方主要消息來源或市場的認同而被迫退出。 巴菲特樂觀指出,「我們不會碰到那些問題,」他說,波克夏未來幾年很可能繼續加碼買進更多家報紙,並秉持強烈的社區意識造福城鎮。波克夏是《華盛頓郵報》最大股東,並在去年購進《世界前鋒報》。 在Media General出版社的交易案中,波克夏也提供該公司4億美元、利率10.5%的定期貸款,並收取約460萬美元的A股基金之信用保證。Media General出版社出售除佛羅裡達州坦帕地區以外的所有63家報紙,但仍會保有它的電視台。 受到平面廣告銳減之累,美國報紙近來紛紛開始採用電子訂閱模式。紐約時報媒體集團去年開始向網路讀者收取使用費,今年3月為止,已吸引約45萬4千個付費訂戶。產業分析師估計,紐約時報的付費牆可望在明年帶進1.25億美元的收入。 擁有82家日報的甘奈特(Gannett)傳媒集團也在今年宣布,除了旗艦報《今日美國》(USA Today)之外,將開始對網路用戶收取費用。 前華爾街日報發行人克羅維茲(L. Gordon Crovitz)設立的科技公司,在2010年推出一套計算網路訂閱收費的新興技術Press+,目前已有300多家客戶採用,其中不乏來自MediaNews Group、Tribune、GateHouse Media、McClatchy以及Lee Enterprises等集團旗下的出版事業。
  • 網路衝擊  美普利茲得獎報減出刊日

    新聞 網路衝擊 美普利茲得獎報減出刊日

    2012.05.25 | 14:36

    已有175年歷史之美國紐奧良《平民時報》(Times-Picayune),週四(24日)由母公司先進出版社(Advance Publications)對外宣布,為降低成本以及因應經營重點轉移擴大至網路報導上,今年秋季將減少平面報紙的印刷規模,改成每週發行3天並進行裁員。 2005年卡翠娜颶風(Hurricane Katrina)釀成巨大災害以及災後的重建過程中,《平民時報》透過報導見證紐奧良人從廢墟中重新出發的堅韌生命力,也因此在2006年以相關報導,榮獲報業最高榮譽普利茲獎(Pulitzer Prizes)的「公共服務」與「突發新聞報導」兩項新聞獎的肯定。不過,面對現代化報業市場的挑戰,過往的豐功偉業也不得不讓步時代潮流。 《平民時報》一直是紐奧良當地咖啡館、酒吧間最普遍常見的報章媒體,隸屬美國第四大傳媒鉅子紐豪斯的報業集團(Newhouse family)旗下。這項決定使得紐奧良將成為美國唯一沒有發行印刷版日報的主要城市;另一方面,這其實也反映報紙日漸失去市場吸引力的現實。2005年卡翠娜風災之前,《平民時報》每日發行量還超過26萬份,今年3月,該數字已銳減至13萬出頭。 這些發展不過是快速變遷的媒體產業中的最新重整案例,新聞報業仍持續面臨廣告收入下滑以及讀者轉向網路媒體的挑戰。根據美國「發行公信會」(Audit Bureau of Circulations)追蹤的資料,發行量超過25,000份的印刷報紙,在2007至2012五年期間的整體發行量銳減了21%。 為了救亡圖存,報社以大砍支出、限縮員工數、減少報導內容等方式因應,部分業者則嘗試減少印刷報紙的發行天數。 事實上,同屬紐豪斯集團的另一家密西根州報紙《安娜堡新聞報》(Ann Arbor News)已在2009年調整發行日數,改成每週四至週日出刊,報社同時僱用分社員工管理網路版報紙(AnnArbor.com)。隔一年,《底特律新聞報》(Detroit News)也開始僅在週四至週日寄送報紙給訂戶,儘管仍持續每日出刊。 先進出版社主管表示,為順應數位時代新的新聞發行與消費模式,《平民時報》改版之後將與報社的網站部門NOLA.com合併,重新組成新公司NOLA媒體集團。報社認為,減少出刊日數也許是目前確保報紙長期生存的最好、也是唯一的方式。《平民時報》之後將改成週三、週五與週日出刊,部分理由是因為這幾天較符合廣告主的需求。 報業顧問達克特(Ken Doctor)指出:「數位化勢在必行,今年報紙廣告量的衰退幅度,遠超過業界的估計也是主因。」他說,印刷報紙就像已被淘汰的蒸汽機,但他懷疑在這樣匆促的情況下,報業是否已經做好準備迎接變革。 在《平民時報》改版訊息發布數小時之後,紐豪斯集團在阿拉巴馬州的3家報社也宣布類似新計畫,一週出刊3天並進行裁員。 美國凱瑟基金會(Kaiser Foundation)2010年之一份報告指出,36%紐奧良市民在家沒有網路,改變發行模式的《平民時報》是否能維持讀者的忠誠度,有待進一步檢驗。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美聯社。)
  • 緬甸嚴重缺電  仰光上演燭光抗爭

    新聞 緬甸嚴重缺電 仰光上演燭光抗爭

    2012.05.23 | 19:02

    週二(22日)晚上,數百位緬甸民眾聚集在商業首都仰光市的司雷寶塔(Sule Pagoda)附近,手持燭光抗議不時發生的斷電狀況。同樣在第二大城,緬甸北部的曼德雷市(Mandalay),約1,000個民眾連續3天晚上走上街頭抗議缺電問題。隨著緬甸日漸改革開放,緬甸人民也躍躍欲試地展現手中新獲得的民主權力,挑戰自由的界限。 一名運動人士週三(23日)對媒體透露,「我們計劃今天晚上在所有都會地區舉行類似的抗議活動。」這些抗議活動替推動改革的登盛(Thein Sein)政府帶來嚴峻考驗。 前軍事將領登盛主政以來,已釋放數百名政治犯,放鬆政府管制,與少數民族叛軍開啓和平談判,並舉行歷史性的全國補選,把諾貝爾和平奬得主翁山蘇姬的反對黨送進半民選的國會殿堂。全世界都對這個1962年以來即由軍人執政的前英國殖民地之轉變大感驚訝,登盛甚至准許緬甸人民進行示威抗爭,儘管必須在幾天前事先報備。 20年前曾經參與民主抗爭,後來出走泰國的緬甸經濟學者昂杜年(Aung Thu Nyein)指出,「緬甸政府目前正陷於困難處境」。不過,仰光市的示威活動和平結束,無人被逮捕,也沒有引發任何動盪不安。 抗議者指控前軍人政府以公共支出之名行自肥之實,出售天然瓦斯給中國,而亞洲最窮的國家緬甸卻要面對經常性的斷電。民眾希望新政府重新修訂交易,保留更多的天然氣供國內使用,以解決用電不足的問題。 一名抗議人士指出,「緬甸天然氣資源豐富,但前軍人政府把天然氣賣給外國,卻沒考量到人民。」他說,現在的政府是由人民選出的,應該試著做點事去彌補不公平的協議,讓國內民眾有更多的電可用。 週二晚間仰光市的抗議現場,也擠滿眾多緬甸國內媒體,熱烈地進行報導,而數十年來新聞記者一直被禁止進入類似的場合。抗議活動也吸引數百名圍觀群眾,造成司雷寶塔附近交通阻塞。民眾爭先恐後一睹自由舉行抗議而不受警察干涉的奇特景象。 抗議活動週日晚上從曼德雷市展開,週一活動已擴散至東北方130公里處的蒙育瓦(Monywa)鎮,之後在週二進一步蔓延至仰光市。抗議團體利用社交網站臉書傳送相關訊息。 根據緬甸國營電視台報導,斷電起因於曼德雷市用電被削減,一天僅供電4到5小時。電視台指出,緬甸有18座水力發電廠,1座火力發電廠,以及10座天然氣發電廠供應全國6,000萬民眾的用電。所有電廠在最近的旱季,共生產約1,340百萬瓦的電量,然而緬甸的民間用電量卻已增加至1,850百萬瓦。 缺電的問題已困擾緬甸人民10幾年時間,在緬甸彌漫一片改革與和解的氛圍中,今年首度爆發重大的街頭抗爭。仰光與曼德雷的抗爭活動也是繼2007年由緬甸和尚領導,之後被軍政府鎮壓的示威活動以來,最大型一場抗議行動。 一名參加抗議的仰光市民表示,「我們已經2天沒有電用,連飲用水都很難取得。」「我們在進行和平示威,表達我們對國家缺電狀況的不滿。」抗議群眾要求政府提出一套正常供電的政策。 緬甸政府週二稍早也與電力部,在國營的三大報刊登共同聲明,表示政府提出電力分配措施在因應用電需求增加而夏季供電減少的問題。緬甸政府並指責克欽邦少數民族軍,幾天前在緬甸北部炸毀數座電力塔,造成好幾個地區供電短缺。 電力部聲明顯示緬甸政府重視不斷上演的抗議活動,但也同時藉機指責克欽邦。克欽邦少數族群叛軍一直拒絕與登盛改革政府達成停火協議。 緬甸官方電視台引用電力部的數據,顯示近日一宗由克欽邦叛軍主導的電廠爆炸案,進一步造成供電短少約200百萬瓦。經濟學者昂杜年指出:「由於正值旱季,短期內不太可能有所補救。」 緬甸政府表示,目前正與美國奇異公司(General Electric)與開拓重工(Caterpillar Inc)洽商一項合作案,計畫建造更多發電廠,兩家公司可望在美國政府下週正式取消對緬制裁後,擴大在緬的投資。此外,緬甸政府也同時與日本業者商討電廠建造合作案。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路透社。)
  • 澳歸還原住民聖地  禁艾爾湖遊船活動

    新聞 澳歸還原住民聖地 禁艾爾湖遊船活動

    2012.05.23 | 13:20

    經過14年的土地權運動,澳大利亞阿拉巴納(Arabana)原住民族週二(22日)在聯邦法官芬恩(Paul Finn)的宣判下,重新取回位於澳洲中南部大片傳統土地的所有權,著名的艾爾湖(Lake Eyre)也座落其中。 位於中部沙漠的艾爾湖(Lake Eyer)是一個時令湖,面積會隨乾、雨季之更迭而大幅變化,當湖水在雨季期間罕見地注滿時,是澳大利亞最大的湖泊,對世居當地的阿拉巴納原住民族而言,艾爾湖更是族群創世紀傳說中的聖地。 根據裁判內容,阿拉巴納族將取得超過7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所有權,面積大小相當於1.5倍的瑞士,族人將可毫不受限地進入該地區從事狩獵、捕魚與傳統祭儀活動。此外,阿拉巴納族人也可與礦業公司協商,同意開放採礦,有機會收取豐厚的礦區使用費與福利津貼。 阿拉巴納族長老達德(Reg Dodd)在1998年首度提出原住土地所有權申訴,昨(22)日返回兒時居住地,為這場土地抗爭之旅劃下句點。 達德長老表示,阿拉巴納族人仍記得從自己的父母輩傳承這塊土地,並以此為家,經過漫長時間終於拿回土地,族人都因此感動萬分。 他說:「圍繞我們周遭的每一條小溪、每一道山脈都有一個故事,每一處孩童玩耍與冒險活動的地點,都與年長婦女教導我們如何採集與尋找藥草與食物有關聯。」達德長老指出,每一位現存的阿拉巴納族人都和這塊土地存在深厚的連結。 南澳大利亞檢察總長羅烏(John Rau)表示,法官之裁判是根據工黨政府與阿拉巴納族人針對該片土地簽訂的協議內容,基於阿拉巴納族世代傳承該片土地的事實與慣習,法院「正式承認阿拉巴納族長期居住當地,並擁有重要的土地權利」。 儘管法院歷史性的裁判結束這場土地權之爭,不過卻可能帶來阿拉巴納族與一小群遊艇活動愛好人士之間的緊張關係。阿拉巴納原住民去年以艾爾湖為傳統聖地為由,要求禁止艾爾湖游艇俱樂部的會員在湖上航行,艾爾湖國家公園管理處因此下令禁止任何湖上遊船活動。 艾爾湖遊艇俱樂部會長貝克維(Bob Backway)不滿指出,任何阻止艾爾湖遊船活動的企圖,都是對原住民土地權的嚴重扭曲。 對此,環境部執行主管霍姆斯(Allan Holmes)表示,基於對傳統地主的尊重,澳大利亞政府會繼續拒絕艾爾湖遊船活動的申請。 阿拉巴納原住民企業社(Arabana Aboriginal Corporation)董事長史都華特(Aaron Stuart)也表示,阿拉巴納族人歡迎所有訪客與遊客到艾爾湖一遊,游泳戲水或飽覽湖面風光,但主張禁止任何湖上遊船活動。 史都華特說:「艾爾湖對所有阿拉巴納族人而言具神聖與重大意義,出於關懷,我們希望該片湖水與土地受到保護,但這並不代表我們拒絕觀光客--我們很樂意與人分享我們的國度。」阿拉巴納族認為艾爾湖是祖靈居住地,湖面遊船活動會打擾祖靈安息。 這項裁判剛好在高等法院具里程碑意義的馬柏案(Mabo decision)20週年前夕宣佈。馬柏案推翻了1788年英國人抵達澳洲時,認為這片大陸空無一人、不屬於任何國家的「無主地」概念。 影片內容為澳大利亞媒體報導阿拉巴納(Arabana)原住民族,重新取回位於澳洲中南部大片傳統土地所有權的新聞。
  • 美22年首位駐緬大使  台灣女婿

    新聞 美22年首位駐緬大使 台灣女婿

    2012.05.18 | 18:29

    在高度預期下,歐巴馬政府週四(17日)宣布取消對緬投資禁令,並任命22年以來首位駐緬甸大使,以肯定緬甸推動民主改革。美國與緬甸外交關係正式邁向歷史新頁。 自從緬甸反對黨領袖翁山蘇姬在4月的選舉勝選進入國會之後,西方國家即逐步取消對緬甸實施多年的嚴格制裁,也讓緬甸漸次走出長達數十年的威權統治與外交孤立。不過,翁山蘇姬週二(15日)警告西方國家不應過度樂觀。 美國在15年前對緬甸實施嚴厲制裁,以懲罰當時惡劣虐待人權的軍政府。週四的消息一經宣布,參眾兩院與企業界對當局的做法同表歡迎,不過許多人權工作者紛紛指出,緬甸實際上仍存在虐待人權的問題,對一個持續由軍人掌權,且仍有數百名政治犯遭監禁的政府給予這樣的獎勵,時機嫌早了一點。 華盛頓民間機構「美國支援緬甸運動」(US Campaign for Burma)組織指出,緬甸軍隊對北部克欽邦(Kachin)少數民族的攻擊變本加厲的事實,並未被公諸大眾,而殘暴的軍事行動已迫使近10萬難民為走避戰火,逃至臨時避難所。 這些顧慮已在美國政府內部引發回響。眾議院外交事務委員會主席羅斯雷廷納(Ileana Ros-Lehtinen)即表示:「我們對過去一年緬甸軍政府在政治改革上的確實影響所知如此有限,我堅決反對撤回我們對緬甸唯一可以加以運用的影響力。」 捍衛緬甸少數族群權益的「聯邦民族團結委員會」(United Nationalities Federal Council)即已在5月10日當天,公開要求國際社會「切莫暫緩或取消對緬制裁,應等待並觀察是否(緬甸軍政府)在2012年6月10日以前停止克欽邦的軍事攻擊行動」,再行決定。 美國國務卿希拉蕊•柯林頓在與緬甸外交部長溫納孟倫(Wunna Maung Lwin)會面後,昨(週四)在國務院的聯合記者會上正式放行美國企業赴緬進行投資。 希拉蕊宣佈,美國將取消美國金融業對緬出口禁令,並准許企業投資緬甸各項經濟產業,包括藏量豐富的石油、天然氣與礦業開發。她指出,這是目前為止華盛頓對緬甸推動改革,所作出最重要的鼓勵行動。 儘管放寬投資限制,美國仍未取消武器禁運與緬甸進口限制,同時仍禁止美國企業與緬甸軍方相關的公司從事交易。 白宮也宣布,由於緬甸民主改革仍屬「萌芽」階段,因此目前仍會維持對緬甸嚴厲制裁之架構,以確保緬甸繼續推動改革。擔任緬甸特使的米德偉(Derek Mitchell)將成為1990年以來首位美國駐緬甸大使。媒體報導,米德偉還是一位台灣女婿。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美聯社。)
  • 印地安吉祥物  美奧勒岡州學校禁用

    新聞 印地安吉祥物 美奧勒岡州學校禁用

    2012.05.18 | 14:51

    美國奧勒岡州(Oregon)教育委員會週四(17日)投票決定,要求州內8所高中在5年之內停止使用學校的印地安原住民吉祥物,否則將面臨失去州教育經費補助的處分。 運動迷不難發現,美國體育運動競賽中常以印第安原住民圖像為隊徽或吉祥物,例如職棒的克里夫蘭印第安人隊、亞特蘭大勇士隊,或是美式足球的華盛頓紅人隊。不過,這樣的隊名或圖像,長期以來都存在負面刻劃美洲原住民族的爭議。 奧勒岡州教育委員會經過數月的熱烈辯論與多場公聽會後,昨(週四)以5比1投票數比,達成嚴格限制使用美洲原住民吉祥物、暱稱與標識的決定。除了前述8所高中,這項規定也適用州內為數眾多的中小學。大學部分則由於在南奧勒岡大學與契摩卡塔(Chemeketa)社區大學放棄使用之後,目前州內大學都沒有以美洲原住民圖像做吉祥物,因此不受禁令影響。 1970年以來,全美已有600多支中學與大學體育隊伍不再使用美洲原住民的暱稱,奧勒岡州即有20例。 5年前,一名就讀林肯市塔夫特高中(Taft High School)的學生Che Butler,因為在莫拉拉高中(Molalla High School)的比賽中場看到一場戲謔印第安原住民的表演而感到相當憤怒,進而聯合莫拉拉原住民與其他14所奧勒岡高中,發起停止使用印第安吉祥物和暱稱的陳情。 奧勒岡州教育委員會在2006年,初步採納禁止州內各級學校使用原住民吉祥物的建議,已有多所學校從善如流,但仍有部分小型社區學校抗拒從命,堅稱這些印第安暱稱代表學校的榮譽。 不過,奧勒岡州教育委員會之所以重新審理此案,多少是基於科學上的研究發現。今年4月19日,專研運動吉祥物議題的社會心理學家福萊伯格(Stephanie Fryberg)在對州教育委員會提出的證詞指出,不管是出於尊重或貶抑,這類校隊名稱與吉祥物圖案都會引發負面影響。 部分反對禁令的學校表示,他們擔心更改校隊制服、設備、校旗以及街道標誌上的吉祥物,恐怕要花上一筆相當費用。 部分地區的學校則開始向鄰近的原住民部落請益,在不更動校隊暱稱的前提下,更改過去使用的吉祥物圖樣。有的學校把畫有印第安原住民的標誌換成簡單的羽毛圖案,有的學校則把女子啦啦隊制服上的「印地安」字樣拿掉,也不再以打扮成印第安人模樣的吉祥物帶領啦啦隊員。 批評人士認為印地安吉祥物有種族歧視之意,不僅強化原住民刻板印象,甚至導致原住民學生在校園內被霸凌。支持人士則辯稱,這些吉祥物代表對美洲原住民歷史的尊重,意在喚醒勇氣與力量的價值,只不過支持此說法的大多不是印地安原住民。 奧勒岡大學《公平與多樣性教育中心》助理副主席波爾(Tom Ball)指出,美洲原住民吉祥物被視為一種壓迫的象徵,而殖民壓迫不僅造成美洲原住民的孤立,更引發各類社會問題。 除了奧勒岡州,威斯康辛是唯一限制使用美洲原住民吉祥物的另一州。威州在2010年通過一項法令,規定若有人提出申訴,學校董事會必須負責舉證,證明學校的印地安吉祥物不會鼓勵種族歧視、騷擾或刻板印象。目前威州仍有多所學校在使用美洲原住民吉祥物。 美國大學體育總會NCAA也限制使用具有敵意與侮辱性的圖案和名稱,北達科塔大學正在使用的「對抗蘇族」暱稱以及畫有美洲印地安戰士人像的標誌,因此引發高度爭議。 奧勒岡州議會在2001年投票通過,刪除有「squaw」字樣(中文意指「印地安婆」)的地名,也是因為許多原住民表示那樣的稱呼冒犯了他們。 1960年代,美國印地安人全國代表大會(National Congress of American Indians)展開消除媒體對印地安族群負面刻板印象的運動,並抗議體育隊伍以印地安形象做吉祥物。他們認為使用此種吉祥物延續對印地安人的刻板印象,也貶低他們特有的傳統和儀式。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美聯社。)
  • 《世界新聞報》竊聽案  前總編被起訴

    新聞 《世界新聞報》竊聽案 前總編被起訴

    2012.05.16 | 17:57

    英國警方週二(15日)決定以涉嫌隱匿電話竊聽案證據為由,正式起訴澳大利亞媒體大亨老梅鐸(Rupert Murdoch)最信任的愛將,前《世界新聞報》總編輯的瑞貝卡•布魯克斯(Rebekah Brooks)。布魯克斯的先生以及另外4名助理也一併被起訴。 43歲的布魯克斯將面臨意圖阻撓警方調查的三項指控,罪刑最高可判至終身監禁。英國警方在18個月前重新啓動電話竊聽案調查,而這起案件引發之醜聞,已從英國媒體圈延燒至與卡麥隆首相過從甚密的政治精英。卡麥隆首相是布魯克斯夫婦的鄰居兼好友。 法院即將審理布魯克斯夫妻的起訴案,有可能將撼動梅鐸遍佈全球的媒體帝國新聞公司集團(News Corp.),甚至危及卡麥隆的政治生涯。 去年夏天,老梅鐸為平息竊聽案引發民眾不齒的憤怒,決定關閉168年歷史的小報《世界新聞報》,布魯克斯等人涉嫌在一片兵荒馬亂之際,隱匿電腦與相關檔案資料。 警方起訴之決定讓這齣前後上演長達6年的醜聞戲碼出現最新進展。針對電話竊聽案,倫敦警方逮捕人數已達30多人。 不過部份媒體評論員認為,英國民眾最近幾個月,已開始對隱晦難解的竊聽案情失去興趣。英國《衛報》也指出,醜聞案調查小組萊韋森聽證會(Leveson inquiry)提出的證據,新聞業或許饒富興味,可是對局外人來說,也往往摸不著頭緒。 英國皇家檢察署在警方正式起訴布魯克斯等人後不到10分鐘,即以罕見的電視轉播方式,對外宣布電話竊聽案調查的第一宗起訴案。布魯克斯與她先生週二共同發表一封措辭強烈的聲明,抗議警方行動「軟弱且有失公平」,並譴責整起調查案已變成一齣「昂貴且浪費人民公帑的餘興節目」。 布魯克斯被起訴的第一項案件,是針對她在2011年7月6日至19日期間,涉嫌與她的先生查理•布魯克斯,以及4名助理,對警方調查隱匿證據。 第二項起訴是針對她在2011年7月6日至9日期間,涉嫌夥同一名助理,共同銷毀新聞國際集團檔案資料庫的7箱重要證據。 第三項起訴則是控告布魯克斯夫妻與三名助理在2011年7月15日至19日期間,涉嫌隱藏相關文件、電腦與其他電子裝置,妨礙警方調查。 倫敦警局表示,電話竊聽案起訴的6名被告已交保飭回,布魯克斯等人將在6月13日至西敏寺地方法院出庭應訊。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路透社。)
  • 強拆帳蓬使館  澳原民批警方行動過當

    新聞 強拆帳蓬使館 澳原民批警方行動過當

    2012.05.16 | 15:26

    


 澳大利亞原住民族在布里斯班市設立的「主權帳蓬大使館」(sovereignty tent embassy),今(16日)凌晨遭兩百多名警察強行進入,現場為數80多名的抗議人士,或推或拉地被警方從馬斯格拉夫公園(Musgrave Park)內的臨時營地帶走。 目前設立在公園內的的馬斯格拉夫公園文化中心,不僅是當地原住民社區展演、會議、聯誼、集會的場所,更是一兼具實質及精神層次的文化設施。 警方表示,31名抗議人士被逮捕,其他50餘人則選擇和平留在現場。 帳蓬大使館今年3月在南布里斯班的馬斯格拉夫公園內成立,不過市委會為迎接週末舉辦的希臘節慶活動,要求抗議人士清空營地。 希臘節活動的主辦單位向市委會反應,除非公園內的帳篷全數清除,否則無法舉辦年度節慶活動。他們抱怨公園內的帳篷數目在過去兩週增加兩倍,帳蓬大使館繼續留在公園內,就無法進行節慶活動的準備工作。 所有抗議人士目前都已被迫離開公園,許多人仍在周圍街道以及附近的一座原住民社區中心逗留。公園內仍有配備武器的警察留守巡視。 帳蓬大使館支持者指出,昆士蘭州已退步回到過去惡劣的「警察國家」時代。他們說,原住民族主權之戰還未結束,警告會有更多抗議持續發難。原住民領袖華特森(Sam Watson)指責,警方早上之驅離行動根本是殺雞用牛刀。 一名支持抗議行動的民眾也指出警方手法拙劣,且根本是沒有必要的。支持者表示,拿警察國家舉動對抗原住民,對原住民族而言是持續性的侮辱。特別是,現在已有許多澳大利亞人都同意聯合國的原住民族宣言。市警局對警方行動過當的批評予以否認。 原民領袖華特森指出,州政府計畫擴大開採鈾礦是引發這次抗議行動的主因。原住民已持續抗議兩個月,在未來兩個月、兩年、20年,都會不斷主張原住民族的權利。 南布里斯班區市議員崔德(Jackie Trad)指出,今天早上的緊張衝突原是可以避免的,只不過市政府上週六悍然改變態度,才導致解決之道無法促成。 發起抗議活動的沃爾登(Wayne Wharton)說,帳蓬大使館不只是一個營地,而是代表原住民族以及在澳大利亞境內設置大使館權利的重要據點。 馬斯格拉夫公園所在地,長期以來一直是布里斯班及昆士蘭東南地區原住民族的重要傳統領域。數百名原住民族在1982年的土地權運動中佔據公園。1984年,前昆士蘭州長下令驅逐公園內的原住民,也是16日衝突爆發之前,原住民最後一次被趕出當地。
  • 美媒臉書調查:半數認IPO股價被高估

    新聞 美媒臉書調查:半數認IPO股價被高估

    2012.05.15 | 14:50

    根據美聯社與美國財經頻道CNBC在5月初進行的一項民調,51%美國人對臉書表示「讚」!喜歡,但同樣約有半數美國人認為臉書開始走下坡。另外,針對預定本週正式在那斯達克股票市場公開發售的臉書IPO,半數美國人也認為股價被高估。 這次民調顯示,有1/3的訪者認為臉書的IPO價是適當的,但半數人認為估價過高。在股票市場進行投資的人則較傾向樂見臉書股價被高估,比例達58%。3/10個股票投資人表示,股價高估是公平的。 但是對股價之疑慮未必會阻止投資人購買臉書股票。半數受訪者表示他們認為臉書是一項好賭注,不過有31%不認為如此,其餘則表示不確定。 大部分每天登入臉書的年輕成年人,比較認同臉書的執行長祖克柏(Mark Zuckerberg)。年齡35歲以下,與祖克柏同輩的年輕人中,59%認為臉書是一項好賭注。與年齡較長美國人比較,65歲以上的人僅有39%認為臉書股票是一項好投資;X世代(35- 44歲)則近半數認為臉書是一項好賭注。 35歲以下世代由於成長在社群網站環境,對臉書IPO的興趣表現最高,他們也是當年在大學宿舍登入臉書的第一批使用者。臉書已成為年輕人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透過貼文與照片,臉書提供一個讓他們發表生活重要訊息的平台。 相反地,較年長美國人僅有21%在臉書有帳號。二次戰後的嬰兒世代,半數表示有一個臉書帳號,不過56%在臉書上登錄的用戶屬年輕世代,包括2/3的X世代以及81%年齡18- 35歲的美國人會使用臉書。 儘管有其他社群網站相繼推出,如Twitter與Google Plus,55%祖克柏的同輩仍每天登入臉書,1/3甚至表示每天會登入好幾次。儘管使用頻繁,半數多一點的年輕成年人,比例51%,預測臉書風潮即將要退場,44%則認為臉書服務還在流行。 對於臉書未來的發展,受訪者意見兩極。46%認為臉書的生命週期短暫,但43%認為臉書仍會持續成長。 年輕人對祖克柏的認知度較高,對他扮演執行長的角色的態度也較正面。整體而言,1/5美國人表示不知道祖克柏是誰,30%沒有意見,以及14%直言不喜歡他。只有1/3受訪者表示對祖克柏印象良好。不過,35歲以下的人有46%表示喜歡祖克柏。 隱私權政策是個尖銳課題。3/5臉書用戶表示,對於臉書會保護他們的個人資訊表示沒有信心或信心很低。只有13%信任臉書會保護他們的資料。針對在臉書上購物,僅12%認為感到安全,即使是每天使用臉書的忠誠用戶,仍有半數表示沒有安全感。 至於臉書用來賺錢的網路廣告,57%用戶表示從來不會去點擊臉書上的贊助商廣告或內容,另有1/4表示很少會點擊進去。 儘管用戶對隱私權政策不滿,調查顯示祖克柏的名聲與年輕對臉書而言,似乎更像是資產,而非負債。聽過祖克柏的人,有2/3對他經營大型上市公司的能力至少有些信心,但22%懷疑他能扮演好領導角色。對於祖克柏創辦的社群網站臉書,51%美國人表示「讚」喜歡。 本週一(14日)才剛滿28歲的馬克•祖克柏(Mark Zuckerberg),8年前在哈佛宿舍創立的臉書,可望成為IPO價格最高的網路公司,在華爾街正式上市後,公司市值估計達1,000億美元,知名品牌企業如迪士尼、福特也略遜一籌。 全世界在短短的時間內,見證到臉書用戶數目以驚人的速度超過9億大關。40%以上的美國人每週至少登入臉書一次,分享訊息、個人動態、照片和其他更多活動。臉書獲利也從2009年的7億7,700萬美元,成長至去年的37億美元,而2012年第一季,它已經賺進美金10億。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美聯社。)
  • 毒殺達賴喇嘛  傳北京策動藏密信徒

    新聞 毒殺達賴喇嘛 傳北京策動藏密信徒

    2012.05.15 | 12:03

    媒體前天報導,達賴喇嘛接獲一份暗殺警告訊息,西藏流亡政府週一(14日)將矛頭指向信奉多傑(Dorje Shugden)的密宗教派「雄天宗」,目前該教派擁有5千多名信徒。 消息來源指出,達賴認為雄天宗信徒並未遵奉佛佗教義,至今仍拒絕承認該教派。1996年,達賴下令禁止信仰多傑雄天,雄天宗信徒因此轉向地下活動。雄天宗信徒也被禁止參與西藏政府的選舉投票。 76歲的達賴喇嘛接受英國《週日電訊報》獨家訪問時透露,他接到來自西藏內部的報告,警告他中國特務已訓練數名宗教狂熱的藏族婦女,準備進行毒殺他的任務。達賴說,暗殺者打算利用向他尋求祝福的機會,讓他的手碰觸塗抹過毒物的頭髮、哈達絲巾等物品。 西藏流亡政府之宗教文化部長白瑪群覺(Pema Chinjor)表示,中國可能利用雄天宗信徒對達賴喇嘛的不滿憤怒,而對西藏精神領袖採取傷害行動。他們已提高保護達賴喇嘛的安全措施。 根據一封據說是由雄天宗教派發給西藏政府的匿名信函,更進一步加深暗殺達賴的疑慮。信中寫道,達賴喇嘛應對所有西藏人一視同仁,不應將雄天宗拒於門外。 護衛西藏精神領袖達賴喇嘛的任務已由特勤安全人員接手,護衛等級為最高的「Z+」級以上,最多可有36名保鏢和警衛進行全天候24小時的保護。達賴的護衛人員分成兩道安全警戒線,外層由印度喜馬偕爾省(Himachal Pradesh)警察負責,內層的警戒線則部署西藏流亡政府特別訓練出來的安全人員。 此外,達賴喇嘛位於McLeodganj的公邸德千卻林(Tekchen Choling)也配置17部CCTV攝影機,由設置在公邸的控制室進行監控。 進入達賴喇嘛公邸必須通過3道門,除了由安全人員進行搜身檢查,每一道門也安裝上5部金屬探測器。到達賴喇嘛私人辦公室進行會談必須事先經過許可。達賴喇嘛每週兩次與個別訪客的會晤,也需預先做好安排。媒體採訪更需在至少6個月前提出申請。 在安全人員的建議下,達賴喇嘛從信徒接受哈達的儀式現在也宣告停止,改由他的秘書代表接受哈達。 達賴喇嘛進行公開演說時,信眾只能使用坐墊、FM收音機、水杯與帽子等物品,而手機、攝影機或任何其他電子裝置則一律禁止攜入。 北京當局對達賴喇嘛指控的毒殺陰謀嗤之以鼻。中國外交部發言人週一(14日)駁斥相關指控根本「毫無根據」,不值得予以評論。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路透社資料照片。)
  • 反對北方門戶輸油管案  加國原民宣戰

    新聞 反對北方門戶輸油管案 加國原民宣戰

    2012.05.10 | 14:34

    數百名加拿大西岸的第一民族原住民與環保運動支持者,週三(9日)聚集在加國能源業巨頭英橋公司(Enbridge Inc.)年度股東會議場外,譴責備受爭議的「北方門戶」(Northern Gateway)輸油管鋪設計劃。 原住民族團體指出該計劃將跨越西岸原住民族的傳統領域,破壞當地水文與生態系統,並威脅原住民族的生活方式。 來自Nadleh Whut'en第一民族的鹿邑酋長(Chief Martin Louie)宣佈:「戰爭已經開始了。」 由卑詩省北部至中部第一民族組成的英卡迪恩聯盟(Yinka Dene Alliance)之成員與支持者,從4月30日開始,進行跨越加拿大的抗議英橋「北方門戶」輸油管計劃的「自由火車之旅」(The Freedom Train Tour)活動。在多倫多市召開的英橋公司年度股東大會是此次抗議行程的最後一站。 抗議者在保全人員與警察的重重戒備下,奮力擊鼓高歌,唱出「拒絕輸油管到我們的土地」、「我們不能以石油維生」等詞句。 總部設於亞伯達省卡加利市(Calgary)的英橋公司,正積極尋求聯邦政府同意興建長達1,177公里的輸油管線計劃,以將亞伯達省生產的19萬3,000多桶的原油運輸至位於太平洋沿岸的油槽,準備運往能源需求殷切的亞洲地區,如中國。 不過英橋輸油管計劃唯一的大石頭,就是來自環保團體、第一民族與當地住民的強烈反對。 許多第一民族原住民聲明,英橋公司計劃鋪設的輸油管,將通過他們數百年來從事漁獵活動的傳統領域,興建之前必須先取得他們的同意。然而,聯邦政府卻援引1997年最高法院的案例,言明原住民族對於傳統領域土地使用之決策並沒有最終的否決權利。 由於英橋公司的安全記錄表現不良,環保團體指出,只要一次的工安意外,就可能帶給當地生態與野生動物前所未有的傷害。 Carrier Sekani部落議會的副酋長蒂吉(Terry Teegee)也說,輸油管計劃是一顆定時炸彈。他指出英橋輸油管發生過多起爆裂事件,「重點不在於會不會發生,而是何時會發生。」 抗議團體並指責哈珀(Stephen Harper)總理的保守黨政府打算修改相關法令,降低環境保護標準。修法內容並包括限制環保團體干預環評公聽會的能力。 蒂吉表示,「這項計劃不僅對我們的土地帶來威脅,也同時危及加拿大的民主體制。」 英橋公司兩年前向加拿大聯邦政府提出「北方門戶」輸油管計劃興建申請,今年1月開始進行環評公聽會,預計明年年年底前不會達成最終決議。加拿大聯邦政府若同意進行本項預算高達55億加幣的輸油管興建工程,英橋希望在2015年前可開始運作。 據了解,受「北方門戶」輸油管計劃影響的原住民族地區,已有20至50個當地社區同意接受英橋提出之10%股權協議,不過英卡迪恩聯盟目前仍予以拒絕。湯瑪斯酋長(Chief Jackie Thomas)表示,他們將捍衛當地第一民族原住民的權利。 英橋公司目前也以中止對美國市場依賴之訴求,轉而爭取加拿大人民的支持,以提高「北方門戶」輸油管興建計劃過關的機會。 根據加拿大商業司委託進行的最新民調顯示,大多數加拿大人民認為開發亞伯達省油砂礦藏帶來的正面效應高於負面。3/4受調民眾同意,興建基礎設施,降低石化工業對美出口市場的依賴,對加拿大是重要的。 計劃興建的「北方門戶」輸油管鋪設工程的終點,位於卑詩省太平洋沿岸的吉蒂馬特(Kitimat)小鎮,當地乃殺人鯨故鄉,也是鮭魚洄游、棲息,以及其他海洋生物的聚集地。加拿大一環保機構以1989年3月埃克森•瓦爾迪茲(Exxon Valdez)公司在阿拉斯加沿岸發生的漏油事件為例,20年前的災難至今仍嚴重影響當地環境及生態,因此海岸地區若發生一次漏油事件,將導致複雜而艱巨的清理善後工作。 英卡迪恩聯盟主席湯瑪斯酋長說,「我們已達成決議,不准英橋公司進入我們的土地,我們也絕不會接受該項(輸油管鋪設)計劃」。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路透社。)
  • 有此一說:恐龍屁引發遠古溫室效應?

    新聞 有此一說:恐龍屁引發遠古溫室效應?

    2012.05.09 | 14:24

    打嗝放屁儘管聽起來不文雅,卻是包括人類在內許多動物的正常生理功能,只不過放出的「瓦斯」若過多,恐怕會引發環境危機。 科學家研究發現,蜥腳類恐龍胃脹氣與打嗝排放出來的溫室氣體(甲烷),可能是數千萬年前引發全球暖化現象的主要因素。儘管大氣中含量最多的氣體為二氧化碳,但甲烷的吸熱能力卻高出二氧化碳20多倍。 蜥腳類恐龍的特徵為頭小、體形巨大,以及有條細長的脖子與長尾巴。中等體型的蜥腳類恐龍,如古中生代(Mesozoic Era)的迷惑龍,平均體重可達4萬4,000磅。 就像許多現代食草類動物一樣,科學家認為草食性恐龍是溫室氣體的主要製造來源。 英國科學家在本週二(8日)出版的《當代生物》(“Current Biology”) 期刊指出,一群食草類恐龍打嗝放屁釋放出來的溫室氣體量,相當於今日自然界與人類製造出來的溫室效應氣體的總排放量。蜥腳類恐龍放出來的甲烷,也遠超過由現代畜牧業的牛、羊與其他反芻動物排放出的總量。 每年全球牛隻排出的甲烷達5,500萬至1億1,000萬噸。牛隻引發的溫室效應問題,激發了英國生態學家韋金森(David Wilkinson)進一步思考草食性恐龍帶來的氣候變遷效應:當恐龍數量越多,排至大氣中的甲烷氣體也就越多。 研究團隊得出之結論指出,草食性恐龍每年相當於排出約5億7,200萬噸甲烷,排放量較現代牛隻與其他反芻動物的總排量高出5倍以上。全球各地現今從動物與人類活動,如燃燒天然氣與掩埋場的垃圾,每年生產出來的溫室氣體約有5億5,000萬至6億6,000萬噸。 韋金森的研究團隊並非第一個懷疑地球古代巨獸是造成氣候變遷的部分因素。2010年《自然地理科學》期刊刊登之一項研究報告即指出,當美洲地區之原生巨型動物如長毛象、巨型地懶滅種時,大氣中的甲烷含量也快速下降。人類約在同一時間抵達美洲。 現代畜牧產規模業龐大,動物排氣帶來的溫室效應隱憂,曾經促使南半球的紐西蘭政府在2003年有意開徵所謂的「動物放屁稅」,進而引來農民不滿,帶著牛隻和牽引車到國會示威抗議。 有關恐龍滅絕論的說法眾說紛紜,其中一種叫作便秘論,亦即食草類恐龍的食物以蘇鐵、羊齒等植物為主,後来這類植物滅绝,所以恐龍們不得不改食桑樹等植物,造成便秘,食而不化而死亡。如今科學家提出放屁論對環境的影響,則再添新章。
  • UN人權官員:美應返還原住民族聖地

    新聞 UN人權官員:美應返還原住民族聖地

    2012.05.08 | 11:13

    美國南達科塔州黑色山脈的拉希莫山(Mt. Rushmore)總統紀念園區,以山頂四位前美國總統華盛頓、傑佛遜、林肯和羅斯福臉部的巨型雕像,被視為美國立國精神指標,不過聯合國官員安奈亞(James Anaya)近日指出,美國政府應將該地返還給蘇族(Sioux)原住民部落。 聯合國原住民族人權事務特別專員安奈亞上週五(5/4)結束為期12天的調查任務,期間他與多位原住民族部落領袖和白宮官員進行會談,安奈亞此行也是聯合國首次針對美國原住民族人權狀況進行調查。美國原住民族現有人口約520多萬。 總統巨石頭像座落的拉西莫山現屬公有土地,被美國蘇族原住民視為聖地,蘇族並拒絕接受美國高等法院在1980年裁定的大筆補償金,決意討回傳統土地。1868年殖民政府與蘇族簽訂的條約允諾將黑色山脈以及鄰近土地保留給蘇族,國會卻在1987年通過佔領該地的法案。 安奈亞提出的初步調查報告建議,美國政府應採取更多措施以彌補國家鎮壓美國原住民族的歷史傷痕,而返還原住民族土地有助於促進族群和解。他並以黑色山脈為例指出,返還原住民族合法擁有的土地能以不引發族群分裂的方式進行。 安奈亞認為返還這些土地不僅是殖民政府修補與原住民族關係的重要步驟,也更進一步落實2007年通過之《聯合國原住民族宣言》(“U.N. Declaration on the Rights of Indigenous Peoples”,UNDRIP)。他提醒,歷史的錯誤,尤其是土地流失,仍持續對美國原住民族的福祉帶來重大影響。 美國原住民族失業率向來是白人的兩倍,但安奈亞在紐約聯合國總部發表之初步觀察報告顯示,保留區的失業率高達70%。此外,健康與教育資源分配不足也同時長期困擾美國原住民族。 安奈亞並指出瀰漫美國原住民族社會之不滿情緒,包括失落、疏離感與缺乏自尊。他說,「事實證明(美國政府)目前仍未提出妥當的和解做法,來解決鎮壓歷史留給後人持續存在的問題,而治療歷史傷痕仍需做更多的努力。」 美國政府先前已不斷表明原住民族議題屬美國內政。儘管美方同意安奈亞完成調查工作,不過安奈亞也對無法與部分國會議員會面感到遺憾:「特別是,美國國會在決定原住民族在美國之地位與權利上扮演重要角色。」 「訪美期間,我聽到來自原住民族最普遍的呼聲就是,要求政府尊重部落主權,強化原住民族主導他們自己事務的能力,同時取消現行妨礙原住民族有效實施自決的許多限制。」 安奈亞透過日內瓦聯合國人權事務辦公室發出之聲明表示,「保障原住民族土地權利之重要性攸關原住民族社經發展、自決以及文化完整性⋯,應持續提出各項努力以解決、釐清並加強保護原住民的土地、資源與聖地。」 該項主張受到美國印地安人民族議會(National Congress of American Indians,NCAI)支持,該泛部落組織成立於1944年。NCAI今年四月底公佈的政策文件即已指出,土地與主權議題「攸關今日美國原住民族之地位。」該份文件並提醒,美國政府至今仍持續援引相關法令,「禁止部落社區與成員運用原住民族土地與資源的自由」。 安奈亞將於下半年提出美國原住民族人權調查之完整報告。 歐巴馬總統上任後一改小布希總統任內抵制聯合國原住民宣言之立場,在2010年正式簽署表示支持,為最後一個簽署該宣言的國家。美國在原住民族政策上的大轉向,也促成聯合國首次派員赴美調查原住民族人權狀況。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美聯社)
  • 希拉蕊訪印 籲再削減伊朗石油進口

    新聞 希拉蕊訪印 籲再削減伊朗石油進口

    2012.05.07 | 21:22

    為持續對伊朗高度爭議的核發展計劃施加壓力,美國國務卿希拉蕊•柯林頓今(7日)呼籲印度進一步削減伊朗石油進口。 希拉蕊上週六(5日)結束孟加拉訪問,週日(6日)抵達印度西孟加拉邦的加爾各答市,她選擇此東部地方首府而非首都新德里做為兩天訪印行程的第一站。希拉蕊在加爾各答市議會致詞時,稱讚印度在減少伊朗石油進口上的努力,不過她指出仍有更多的削減空間可由其他原油市場替代補充。 印度快速的成長對能源需求甚鉅,因此對於美國即將自今年6月28日起,對仍持續向伊朗購油之國家的銀行業者祭出經濟制裁的做法頗有微詞。 許多觀察家認為,希拉蕊週一與西孟加拉邦行政首長班納吉(Mamata Banerjee)會面為此次訪印的第一場重要會議。班納吉領導的崔納木國大黨(Trinamool Congress)為印度執政黨的重要聯合夥伴,她本身也是反對印度開放外資直接投資零售業市場之最主要地方勢力。 希拉蕊是220年以來史上第一位訪問加爾各答市的美國國務卿,她上次造訪本市是在1997年參加德瑞莎修女(Mother Teresa)的葬禮。 她在週一稍晚抵達新德里(New Delhi)後將與印度政府高層會面,為即將於下個月在華盛頓召開的美-印策略論壇預先鋪路。此外,預計她也將提出美印兩國民用核能合作議題,並討論與孟加拉共用蒂斯塔河(Teesta river)水資源但已遭停擺的協議。不過,此次訪印最重要的議題仍是伊朗。 希拉蕊將敦促印度政府持續降低對伊朗進口石油之依賴,改向其他國家購買。美國與歐洲國家為遏止德黑蘭發展核武之計劃,已對伊朗實施懲罰性制裁。 印度雖不支持對伊實施制裁,但也已悄悄地減少向伊朗購油。 一名美國官員表示,印度在削減伊朗石油進口已有「良好進步」,不過當華盛頓評估是否對印度免除制裁時,希拉蕊將尋求進一步的保證。今年3月,美國以歐盟國家與日本已大幅減少伊朗石油進口為由,已宣佈免除對這些國家金融機構的經濟制裁。
  • 廣告反效果 氣候懷疑論機構遭撻伐

    新聞 廣告反效果 氣候懷疑論機構遭撻伐

    2012.05.07 | 19:29

    由於近日推出一則將篤信溫室效應的氣候變遷人士比擬成威脅大眾之謀殺犯與獨裁者的廣告,全球知名的氣候懷疑論組織哈特蘭德研究機構(Heartland Institute)因此備受各界撻伐。 哈特蘭德雖在24小時內即匆匆移除該幅巨型廣告看板,卻仍對外表示,廣告成功地多吸引了1萬多人進入氣候懷疑論會議的宣傳網站。該會議預計於5月23日在芝加哥召開。 哈特蘭德在廣告看板放上「大學炸彈客」卡欽斯基(Ted Kaczynski)的大頭照,該罪犯在17年間利用郵包炸彈的方式造成3人死亡以及數10人受傷。罪犯照片旁則加上文字敘述:「我依然相信全球暖化論,你呢?」(“I still believe in Global Warming. Do you?“) 根據哈特蘭德推出廣告之新聞稿顯示,它計劃在一系列廣告放進美國殺人魔王查爾斯•曼森(Charles Manson)、古巴強人卡斯楚(Fidel Castro)或是賓拉登的大頭照,將他們與氣候變遷科學的追隨者做連結。廣告之用意在強調「相信地球暖化論既非主流、也並非聰明或通情達理之舉」,根本是「相當瘋狂」。 哈特蘭德指出,「這些謀殺犯與瘋子的言行舉止,和那些聯合國發言人、主流媒體記者以及自由派政客談論全球暖化的行徑相去不遠。」 不過,哈特蘭德的廣告若非一項聰明的惡意行銷手段,就是根本判斷錯誤。 反對制訂限制溫室氣體排放量法案的共和黨眾議員Jim Sensenbrenner威脅,若不撤除該幅廣告將取消出席氣候懷疑論會議之行程。他透過發言人表示,「這種指名道姓的手法只有偏離問題焦點,無助於推動正面對話。」 加拿大的氣候懷疑論作家Donna Lamframboise也以聲譽受損為由宣佈退出會議講者名單,她說哈特蘭德的宣傳實驗已帶來了傷害。氣候懷疑論經濟學者Ross McKitrick亦斥責該廣告荒謬、幼稚且具煽動性。 哈特蘭德董事長Joe Bast雖決定撤除廣告,卻態度頑強不願表示道歉,他聲稱該幅廣告是一項實驗且僅花上200美元的費用。 除了面對廣告引發之批評,哈特蘭德也因機密文件遭環保科學家竊取公開而受打擊。遭外洩的資料內容包括數百名機構贊助人的名單以及推動氣候懷疑論之交戰策略,其中一項方案計劃在校園內開設氣候懷疑論課程。 廣告引發一片嘩然之後,飲料業鉅子Diageo隨即宣佈停止贊助哈特蘭德機構。 澳大利亞氣候變遷工作者David Spratt指出,該則看版廣告顯然有意進行挑釁並獲取大眾注目,不過卻招致失去部分企業支持與氣候懷疑會議演講者退出的反效果。
  • 美研究:風力電廠可能加速氣候暖化

    新聞 美研究:風力電廠可能加速氣候暖化

    2012.04.30 | 13:36

    最新研究顯示,被視為乾淨能源的風力發電可能以較自然界快10倍的速度導致區域氣候暖化的問題。 美國科學家研究2003至2011年德州風力電場附近的衛星資料,發現在全球四大風力電廠周遭的地表氣溫10年內已上升攝氏0.72度,而地球自1990年以來的平均氣溫也僅升高攝氏0.80度。 科學家觀測區域的風力機數量,2003年僅有111座,8年後快速增至2,358座。越來越多的風力電廠導致氣溫上升,有可能對區域氣候型態與自然生態引發長期影響。氣候暖化專家警告,大型風力電廠可能帶來改變風系與降雨型態的後果。 科學家在美國《自然》科學期刊上公佈的研究結指出,風力廠排出的能量以及風力塔葉片旋轉運動以及產生的湍流效應可能是導致氣溫上升的主要原因。甚至,如果這些改變在空間上夠大,有可能對當地的區域型天氣與氣候產生顯著的影響。不過,科學家仍提醒,確切結論有待更多相關研究進一步證明。 部份科學家認為,架設數十萬組風力發電機的風力廠不僅能夠改變天氣,更可用來控制氣候。 世界各國莫不積極發展替代能源降低碳排放量,以解決氣候變遷、環境污染與能源安全等課題。以英國為例,目前已有3,500組風力發電機,計劃在2020年以前再增建1,000座陸上風力機與4,300座離岸風力機。 全球風力廠去年任一時刻發電量可達238兆瓦(GW),較2010年增加21%。根據全球風力能源委員會資料,隨著更多風力廠興建計劃在推動,2016年全球風力發電量估計將達500兆瓦。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路透社)
  • 金門民主女神像受阻  雕塑家擬提告

    新聞 金門民主女神像受阻 雕塑家擬提告

    2012.04.26 | 14:25

    根據國際非營利媒體自由亞洲電台(Radio Free Asia,RFA)報導,中國海外民運人士雕塑家陳維明因計畫在金門設置六四民主女神大型塑像的協議被金門縣府片面擱置,已決定將於27日(美西時間)在洛杉磯召開記者會,宣佈同時在台美兩地對台灣馬英九政府與金門縣政府提起法律訴訟。 陳維明接受RFA記者電話訪問時表示,4月30日是台灣方面答覆的最後期限,他估計台灣方面將不予回覆,果真如此,他將採取法律行動。民主女神像籌建委員會打算也把台灣總統馬英九列為第二被告,理由是他們認為馬政府是干擾金門縣政府履行合約的外力。 據了解,設計打造六四民主女神像的中國旅美雕塑家陳維明是在今年1月總統大選期間飛抵金門,並在1/18與金門縣府文化局,針對在金門設立民主女神像的計畫與經費簽訂初步協議。未料,當陳維明返回洛杉磯之後,卻接獲金門縣府以電子郵件告知「擱置協議」,讓整個計畫停擺。 陳維明透露,金門縣府也稱「經有關單位關切」,要求擱置協議。金門縣府原本計畫籌建的民主女神像高達30公尺,打算要設立在從對岸中國就能看得到的位置,不過縣府現在卻聲稱他們找不到合適的放置地點。 陳維明的諮詢律師表示,這個案件將分兩部分進行,一是委託台灣律師在台灣對金門縣府就未履約部分提出告訴,另一部分則是在美國對馬政府「干擾合約執行」提出損害賠償之訴。 陳維明表示,他期待馬政府與金門縣府能支持民主女神像籌建案,因為只有中國實施民主自由,台灣才能長治久安。陳維明擔心,馬政府不僅越來越遠離對中國民主運動的支持,馬總統也害怕支持中國民主運動可能帶來負面影響。 媒體引述目前旅居台灣的1989年六四天安門事件學生領袖吾爾開希的說法,金門縣府的舉動若出於政治動機,將顯示中國現在已經能對台灣發揮更大的影響力。
  • 馬拉松賽猝死  英女募款義舉遺愛人間

    新聞 馬拉松賽猝死 英女募款義舉遺愛人間

    2012.04.26 | 13:12

    30歲的英國女子克萊兒•史奎爾斯(Claire Squires)上週日(22日)參加倫敦馬拉松大賽,在跑完25英哩路程,距離終點線聖詹姆斯公園(St. James's Park)只剩最後一哩處時突然倒地猝死。 克萊兒參加這項活動主要是為了替生命線諮詢中心「撒馬利亞會」(the Samaritans)籌募經費,而該項募款行動主要是受到她母親的啟發。克萊兒的母親已在該組織擔任20多年的志工。 這起猝死悲劇經媒體報導傳出之後,克萊兒在非營利慈善機構JustGiving網站上的募款網頁,頓時湧入大批捐款。週日當天網頁募得的款項仍僅有500英鎊,但至目前為止,克萊兒發起的慈善捐款,已吸引來自60多個國家的6萬多筆線上捐款,募款總額已超過70萬英鎊。 倫敦馬拉松大賽組織發言人25日公開的一項聲明即表示,克萊兒的家人對於來自民眾的支持與捐款深受感動,也對目前為止籌募到的捐款數額感到驚訝,而該捐款數字仍在繼續增加。克萊兒猝死原因仍在進行相驗中。 在一份由克萊兒家人發佈的致敬函中,克萊兒被描述成是一個「令人驚奇、能鼓舞人心、美麗且有上進心的人」。該份信函並呼籲民眾能持續捐款給撒馬利亞會。 克萊兒的姊妹妮可拉也表示,由於大家的支持讓他們因失去克萊兒的痛苦減輕了一些。 JustGiving組織也響應捐款行動,表示將把從這次線上捐款活動收取的費用全數捐給撒馬利亞會,以「表達對克萊兒的敬意」。JustGiving透露,機構網站在週一(23日)當天收到單日最多筆捐款次數,比任何特定時間加總起來還多出了一萬多人在捐款。 撒馬利亞會執行長強史東(Catherine Johnstone)也對捐款義舉無比感動,她表示將與克萊兒家人共同討論如何運用該筆慈善款。撒馬利亞會由英國聖公會牧師華樂(Chad Varah)於1953年創辦,主要在替情緒受困擾與企圖自殺的人提供支援服務。
  • 阿扁醫療照顧  引國際人權團體關注

    新聞 阿扁醫療照顧 引國際人權團體關注

    2012.04.25 | 12:08

    因貪瀆案入獄服刑的前總統陳水扁,週一(23日)清晨3度戒護就醫,讓阿扁在獄中是否受到合理醫療照顧的問題再度受國際人權團體注目。 曾擔任國際特赦組織董事13年的人權工作者傑克•希利(Jack Healey),星期二(24日)特地在美國《赫芬頓郵報》的部落格上撰文評論,指出由於台灣政府蓄意忽略阿扁的基本人權或提供合理的醫療照顧,讓阿扁面臨病死獄中的風險。 希利在文中開宗明義指出,在人權世界中,當權者和老百姓之間始終存在緊張。一般而言,當權者掌握著尊重還是剝奪老百姓人權的特權。儘管如此,當權力轉向時,原先位高權重的人將發現自己也落入平凡百姓的處境,沒有能力捍衛自己的人權,而前總統阿扁的狀況正是如此。 希利認為,台灣政府刻意拒絕提供阿扁醫療照顧,已引發繼之而來的人權虐待問題。 阿扁因被控貪瀆坐監服刑,不過根據國際與法律觀察員的看法,其中部分指控很可能是真實的,有些則不是。但希利撰文的目的在強調台灣政府蓄意忽略的結果,阿扁可能落得死在獄中的下場。希利呼籲美眾議院的藍托斯人權委員會(Lantos Human Rights commission)予以干預,發表公開聲明並運用他們的力量協助這名被虐待的囚犯,即使他犯下貪瀆罪名。 希利說,他很難理解何以美國政府對另一個民主國家虐待並且可能殺害前總統的行徑不會感到生氣?他指出,台灣是美國非常重要的貿易夥伴,也是華語世界展開當代轉型的領先標竿,美國應該替全體人類的基本人權挺身站出。 他說,沒有人會同意拒絕提供美國前朝官員醫療照顧,只因為他們在政治上的失敗或淪為階下囚。希利希望美國能站在任何被羈押囚犯理當被公平對待的原則上,同樣處理阿扁個案。 希利呼籲提供阿扁良好的醫療照顧。他說,台灣可能不喜歡這位前總統,甚至恨他。但台灣人應該知道並且相信,任何囚犯都應獲得作為人類應有的對待,享有人權,包括取得接受醫療的管道。 他寫道,利用監獄系統殺死一個對手是野蠻而殘酷的。倘若人權有其重要性,應鼓勵任何形式政府的領導人尊重合理醫療的基本人權,特別是,勿以監禁異己和延遲提供醫療的手段遂行政治報復或解決恩怨的目的。 美國共和黨眾議員龍格倫(Dan Lungren)上週致函藍托斯人權委員會共同主席與其他國會議員,呼籲調查台灣前總統陳水扁的監禁案,並要求委員會須強力敦促台灣政府准許陳前總統保外就醫,以獲得適當的醫療照護。 希利自己創立的「人權行動中心」(Human Rights Action Center)組織,自1999年起即參與協助當時仍遭軟禁的緬甸民運領袖翁山蘇姬,記錄並對外發表翁山蘇姬的言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