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正處於AI革命的關鍵時刻,作為全球科技供應鏈的重要一環,制定AI基本法不僅是回應技術浪潮的必要舉措,更是提升國家競爭力、保護文化自主及普及數位素養的戰略契機。我們這裡將討論AI基本法的主要議題,從AI素養的全面推廣、繁體中文的保存與發展,以及法規設計的興利防弊三個面向,探討台灣在AI發展中的機遇與挑戰,並提出具體的政策建議,以期為台灣在數位時代的未來奠定基礎。
AI素養的普及已成為數位時代公民參與社會的基石。隨著AI技術滲透各行各業,無論是職場轉型、技術應用,還是防範AI濫用的風險,缺乏基礎認知將使民眾難以適應快速變化的環境。台灣擁有高教育水平與優良的數位基礎設施,為推動全民AI素養提供了有利條件。
教育資源分配不均導致偏鄉與弱勢群體的數位落差問題亟待解決,且AI技術的快速迭代要求教育內容與教師培訓持續更新。為此政府應從中小學教育入手,將AI基礎知識融入課程,培養學生的技術理解與批判思考能力,並透過公私協力推廣成人終身學習計畫,如線上課程與企業培訓,確保全民具備AI時代的生存技能,進而在數位經濟中保持競爭力並共享技術紅利。
繁體中文的保存與發展是台灣在AI時代維護文化自主的關鍵戰場。在全球AI模型以英文為主的趨勢下,繁體中文因數據量不足與應用場景受限,面臨被邊緣化的風險。語言不僅是溝通工具,更是文化認同的核心,若繁體中文在AI應用中缺席,台灣可能喪失技術自主權並在全球文化競爭中落後。
台灣應投入資源建構繁體中文的AI資料庫與專屬模型,具體措施包括政府資助語料庫數位化、支持本土AI企業開發適配繁體中文的技術,以及與學術單位合作研發語言模型。此外,與其他使用繁體中文的地區(如香港)合作,可擴大數據規模與應用場景,確保繁體中文在數位時代的生命力,並提升台灣在全球AI生態中的獨特價值。
AI基本法的設計是台灣把握AI機遇並規範技術風險的核心。全球AI治理共識顯示,技術進步帶來經濟與社會效益的同時,也伴隨隱私侵害、倫理爭議及安全風險。對台灣而言,作為全球科技供應鏈的重要角色,明確的法律框架能吸引國際投資、促進產業創新並提升競爭力。興利與防弊的平衡是一大挑戰,台灣以中小企業為主的產業結構資源有限,過嚴格的法規可能抑制創新,過於寬鬆則可能導致風險失控。
AI基本法應採取靈活且與時俱進的設計,例如設立沙盒監管機制,讓企業在受控環境中測試新技術,並針對資料隱私與倫理問題制定清晰準則以保護公眾權益。法規應與國際標準接軌,確保台灣企業在全球市場的競爭力,從而促進AI產業發展並樹立負責任的技術治理典範。
台灣在AI發展的道路上面臨多重挑戰,但也蘊藏機遇。AI基本法的制定需平衡科技業者、公民團體與國際規範的利益,立法過程可能耗時且複雜。繁體中文AI的發展需要大量資金與技術支持,台灣資源有限,需尋求國際合作或區域聯盟。AI素養普及的成效取決於政策執行力,政府需確保資源到位並建立長期監測機制。台灣擁有成熟的科技產業、高素質人才與穩定的數位基礎,若能善用AI基本法規範市場、保護繁體中文的文化價值,並加速AI素養普及,將在全球AI生態中佔據獨特地位。透過與國際夥伴的合作,台灣可進一步放大其影響力。
AI基本法是台灣迎接數位時代的關鍵藍圖,從普及AI素養、保存繁體中文,到設計興利防弊的法規,台灣有機會在全球AI競賽中脫穎而出。這不僅關乎技術與經濟的競爭力,更涉及文化自主與社會包容的未來。政府、業界與社會各界需攜手合作,把握AI革命的機遇,為台灣打造一個繁榮、自主且具全球影響力的數位未來。
楊聰榮(中台灣教授協會理事長,任教於台灣師範大學)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