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討論這個議題之前,我們必須先設下一個前提:如果歐美國家的政策仍舊沒有改變,那麼接下來的情境才有可能發生。 

目前,歐美正在積極地將供應鏈從中國轉移至全球各地,試圖降低對中國的依賴。中國逐漸失去「世界工廠」的地位,然而,這個產業轉移的過程並非一蹴可幾,預計至少還需要兩到三年甚至更長的時間。畢竟,全球市場仍然依賴中國提供的大量低廉商品,這種結構性的調整需要時間來完成,但目前的狀況看來,中國的外貿出口確實持續降低中。 

特別隨著川普的[美國製造]的口號,到底川普會逼著多少在中國的美商企業回去美國製造,又會逼著一些比較富裕的國家,讓他們降低在中國的製造,真的沒幾個人知道。 

特別是日本方面,本來在中國的外商大致上都是日﹑韓﹑台為主,以及仰賴去美國銷售的一些其他國家外商,隨著中國的威脅逐漸加大,且過去這些年都是拿日本﹑美國當假想敵去洗腦國內人民,日本這些年也撤離了不少企業。 

另一方面,隨著歐美對中共政權的不信任加劇,未來這種趨勢將會如何演變仍充滿變數。但可以確定的是,歐美企業的訂單正在逐漸撤離中國,而這些國家也開始考慮對中國商品提高關稅,以進一步壓縮中國的經濟影響力。 

特別是美國,在川普確定加徵10%關稅後,未來是否會提高至他競選時所提及的60%仍是未知數。以川普的商人本性來看,他習慣於在談判時先設置極端條件,再透過交涉過程逐步降低到他能接受的水平。因此,美國的對華關稅政策仍具有高度不確定性,這也是國際上大多數投資機構都在討論的。 

大多數的人都是談論如果美國提高多少關稅,會對中國的甚麼產業造成多少問題,進而討論在中國投資策略應該是如何,是要撤離?還是要減少?或者是加碼? 

目前來說: 

美國:2024年美國對中國的直接投資金額約為330億美元,這一數字顯示出美國企業在中國的投資持續減少,與2023年相比下降了約80%。 

歐洲:具體的歐洲國家投資數據未明確列出,但整體趨勢顯示,歐洲企業對中國的投資也面臨挑戰,尤其是在地緣政治緊張的背景下。 

日本:2024年日本對中國的投資金額顯著下降,具體數字未提供,但根據報導,2024年日本對中國的食品出口額減少了29%,這可能反映出日本企業對中國市場的投資意願降低。 

台灣:2024年台灣對中國的投資金額為36億5425萬美元,這一數字較上年有所增加,但仍顯示出台灣企業對中國市場的投資比重在逐漸下降。 

而且隨著川普這次上任前到現在的幾個月時間,已經開始對不同國家提出極端的政策跟要求,這些政策跟要求讓其他國家的人民跟政客都是相當難受,最終經過談判後,雙方都取得了各自可以接受的結果。 

例如,川普在上任初期即宣布將對中國、加拿大和墨西哥等國的進口商品徵收至少10%的關稅,這一政策旨在減少美國的貿易赤字並促進國內製造業。 

更甚利用關稅的威脅,要求加拿大跟墨西哥加強對非法移民的控制,並要求這些國家在美國邊境的移民問題上承擔更多責任。這一要求在這些國家引發了廣泛的爭議,因為它涉及到人道主義和國際法的問題。 

特別是加拿大這邊,因為運往美國的芬太尼,往往都是中國運往過去的原物料在這邊製造後再運往美國這邊。 

由上述內容可以確定一件事,川普肯定會利用關稅來對中國做更極端的行為,畢竟川普這次的團隊就是主要針對中國﹑提高美國重要性為主。 

然而,中國的廉價商品進入這些親中的國家後,往往導致當地企業競爭力下降,甚至大量倒閉。越是沒有對中國提高關稅的國家,受影響的程度就越嚴重,因為這些市場被中國的低價商品徹底佔領,使得本土產業無法生存。 

以下是我從網路上的資料整理出來的情況,供大家做一個對比。 

1. 泰國 

影響範圍:泰國在2024年有561家工廠關閉,主要集中在鋼鐵、塑膠和電子零件等行業。這些工廠無法與中國廉價商品競爭,導致生產能力利用率下降至28%,創下新低。 

2. 印尼 

紡織業危機:印尼的紡織業因中國廉價紡織品的湧入而遭受重創,2023年有21家紡織廠關閉,導致15萬人失業。 

原因:中國商品的低價競爭以及東盟-中國自由貿易協定(2012年)加劇了進口壓力 

3. 宏都拉斯 

本地商業衝擊:中國廉價商品在宏都拉斯市場的湧入,導致當地商家生意暴跌70%,許多小型商家被迫關閉。 

貿易逆差:宏都拉斯與中國的貿易逆差巨大,當地企業無法從自由貿易協定中受益,反而受到廉價商品的壓力。 

4. 智利 

鋼鐵業崩潰:智利最大的鋼鐵生產商Huachipato因無法與中國廉價鋼鐵競爭而於2024年關閉,結束了74年的運營歷史。 

影響:該工廠的關閉直接影響了2700名員工,並間接影響了2萬人。 

5. 馬來西亞 

影響:馬來西亞的汽車零部件供應商因中國吉利汽車的進入而受到壓力,許多供應商被迫降價,否則將失去訂單,導致多家企業面臨破產  

目前泰國近年來因與中國的政治與經濟互動,雖然看似從中國這邊得到不少利潤,可如去年因為中國低價商品的關係,使得泰國很多傳統產業因為競爭不過中國而破產倒閉,失業率因為提高許多。 

6. 新加坡 

影響:雖然新加坡的經濟結構較為多元,但仍然受到中國廉價商品的影響,特別是在電子產品和消費品市場。當地企業面臨價格競爭壓力,導致部分小型企業經營困難 

雖說以上這些國家有開始針對一些商品提高關稅,但我卻不看好能阻止中國低價商品擴張,只要越富裕的國家提高越高關稅,那中國的廉價產品勢必會往其他關稅更低的國家投入。 

過去只是很單純投入這些國家的利潤沒那麼高,所以才偏向投入歐美日韓台這些富裕國家,但現在這些廉價商品已經無法做選擇,必須往剩下利潤更高的地方投入。 

當然還有很多親中的國家比如一帶一路的東歐﹑中東﹑非洲各國,我就不一一列舉出來,基本上國際狀況就是越是越是貧窮的其產業結構往往是以傳統產業為主,如紡織、製造業、農產品加工等,這些產業本就面臨技術升級的困境,而當中國的低價產品大量湧入時,當地企業更是難以生存。最終,這些國家可能會淪為純粹的中國商品輸入國,喪失自身的製造業基礎,經濟對中國的依賴度進一步加深,形成惡性循環。 

這是否真的代表這些親中的國家在「獲得便宜商品」的同時,實際上正在犧牲自己長遠的經濟發展,並帶來大量的失業率,這仍是一個值得深入探討的問題。 

我們可以說,自由經濟世界已經逐漸崩潰當中,直到世界各國的經貿發展取得一個平衡點後,或者另外成立一個國際經貿組織來取得各國的平衡,那個時候我們才能重新取得廉價商品。 

但在這之前,我們可以很確定說,這些廉價商品將吃掉親中國家人民的工作機會,而這些狀況勢必會給這些親中國家的人民帶來更討厭中國情況。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