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席國民黨立委與新竹市長高虹安罷免案全數遭否決,第一波大罷免塵埃落定。隨著這項大型政治運動塵埃落定,國家的憲政生態未來可能出現何種局面?
罷免未過關 藍白在國會如虎添翼
全站首選:罷免失敗「天發出怪聲」矢板明夫:我不相信選民認為這些立委合格
過去立法院遇到爭議案件,經由黨團協商的過程處理,協商討論是否能化解爭議,高度取決各黨團幹部的態度。然而,三黨總召過去就已水火不容,再加上冗長發言,情緒性字眼之多,所以當外部戰場打開、內部協商無效,就會上演「表決大戰」,這是「黨團協商失靈」的問題。
顯而易見,藍白兩黨在立法院「無敵星星模式」會進一步加劇。原有的「罷免」武器失效,未來在野勢力動輒輾壓,閹割民主程序,少數執政又何必做出「完全執政」的樣子?大罷免不僅檢驗了體制內糾正錯誤的困難度,更如實揭露了「國會失靈」困境,地方一黨獨大、憲政漏洞、民眾民主素養不足等結構性問題赤裸裸地浮現。
國會缺乏自制、包容與討論空間,最終只剩下簡單的多數暴力和權力運作。未來立法院,藍白將肆無忌憚地推動本位政策,甚至將議事操控常態化,「表決流水線」成為標準配備,委員會審查機制支離破碎,各種違反議事原則和程序規範的舉動比比皆是。遑論造謠、帶金屬物上場衝突、封場攔人、阻撓異己發言,到無預警三讀表決草案,各種違常狀況不會再讓人目瞪口呆。
勝利的詛咒 國會生態會更加惡化嗎?
罷免案後,國會失衡現象是否會加劇?中共選前兩度透過國台辦發言人反對罷免,喜滋滋的將手伸進台灣國會立法,扭捏得讓趙少康要中共閉嘴。隨著這波罷免失利,藍白支持者極容易產生誤會,台灣主流民意就是傾向藍營、甚至傾向與中國靠攏,綠營的支持者也會提出大灑幣政策的必要性,讓執政團隊腹背受敵。
令人無法樂觀的是,藍白長期積累的國會操作與地方基本盤,勢必影響未來縣市選舉與中央執政,這是一種勝利的詛咒。台灣面臨的不單單是短期的國會失衡,更是結構性民主困境。
政府預算癱瘓 機關功能嚴重受阻
行政體系與國會的角力也體現在預算操作上,今年度總預算遭到凍結的幅度高出往年六倍、經費被砍至過去的二十倍。這一連串預算審查、凍結和最後又「解凍」的戲碼,顯示行政、立法彼此嚴重對立。這種態勢會延續加劇,未來政府部門會因預算嚴重受阻,導致許多基本業務停擺,甚至無法運作。
更進一步來看,NCC、憲法法庭、監察院等憲政機關的運作頻遭阻礙;重要部會經費被砍得七零八落,某些機關甚至可能因預算斷炊而在明年消失於體制內。四年無憲法法院的局面並非遙不可及,人民權利將失去最後救濟,也讓專制主義與外部勢力更容易坐收漁利。國民黨與中共合謀推動親中法案、弱化國家主體性的擔憂,絕非杞人憂天,反而是實實在在的結構危機。
公民自覺與體制韌性
從這次罷免運動來看,最難能可貴的是台灣公民用盡體制內所有手段,用公民行動提升了民主參與品質。雖然行動未達顛覆既有結構的目標,但各類社群組織、基層動員、青鳥運動等公民力量仍展現了韌性。
關鍵在於,網路討論區裡,已經有部分社群醞釀組建衝鋒隊,以行動代替說服,迎戰未來更艱困的社會氛圍。部分罷免團隊也被建議組黨,進入小清新政治。然而,過度理想化只會讓現實更加殘酷,台灣民主的真實進程,從來就不是靠理想和清新贏得勝利,而是現實中的「結構抗爭」與「集體韌性」。
在不確定中尋找民主的新契機
關鍵在於,哪一個國家有行政權的被立法權「欺負」的案例?讀過五權憲法的人都知道「違憲審查權」,在憲法法庭不能運作的情況下,擁有行政權的一方真要專政,在野黨連吵違憲的機會都沒有。在沒有大法官的情況,是行政權比較怕無法做事,還是立法權擔心無法立法?獨眼龍都知道,但沙包黨就是不會,不然怎麼叫沙包黨。
舉例來說,用行政權禁止抖音小紅書,在野黨要說違憲?誰說我違憲?找憲法法庭啊!為何要自我受限?立法院砍補助款,行政部門要再回去重編,延遲到的統籌分配款也無法分配,讓盧秀彥和候友宜在第一時間就跳起來,他們也拿行政部門沒辦法啊,因為他們都知道,錢被自己人刪了!在野黨想要中配六改四,行政權就加長加嚴行政程序吧!
眾所周知,現實政治就是要比川普瘋,民主臺灣需要的叫做手腕,而不是瘋。此刻在野黨仍愚蠢到癱瘓憲法法庭,把行政權的拘束器打開?這不是自殺嗎?這種肆無忌憚的野蠻,是因為他們很清楚執政黨有基本的自律,有民主的素養。面對肯定會更失控的立法院,我們需要期待執政團隊,在可能的憲政框架下,大刀闊斧的行政,司法絕對不能鬆動,國防絕對不能退守,其他就咬牙撐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