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正奔向前所未有的大罷免潮當中。由公民團體主導的罷免行動,自基層擴散至全國各地縣市,原本呈現的是台灣民主社會中,選民針對特定政治人物問責的具體實踐。這場運動之所以引發社會共鳴,不僅是對個別言行不當立委的反彈,更是一場反映民意不滿與制度改革焦慮的總和。但這場原本具備主權在民監督精神的行動,很令人擔憂的是,正被國民黨操作成一場藍綠亂鬥的泥巴戰中,進而掏空其原初的民主意義。
從語言戰術到議題設定的節奏觀察,國民黨近期展開一套高度政治化的應對策略,也就是一方面高喊「反罷免護民主」,刻意將罷免者描繪成民進黨暗中操控的政治工具;另一方面同步報復性的發動罷免綠營立委的連署,試圖營造對等報復的假象,模糊是非界線。在輿論場上,他們成功將「不分政黨、問責立委」的公民行動,轉化為「藍綠都在亂搞」的政治意象。
更令人憂心的是,這套操作正在奏效。許多原本支持罷免的中間選民,似乎開始陷入「兩邊都不是好東西」的冷感心態。尤其在死亡人口連署書事件爆發後,國民黨不僅毫無收斂跡象,反而透過新聞節奏操作,迅速將輿論導向「只是程序瑕疵」、甚至轉化為「反查綠營也有問題」的攻擊。企圖以「反守為攻」的話術設計,巧妙地將公民監督與政黨惡鬥拉為同一起點,讓大眾無法分辨誰才是真正的亂源。
當選民開始對罷免議題感到疲乏、冷淡,正是國民黨話語戰的勝利。因為罷免最終還是要靠第三階段投票才能成事,而一旦社會輿論進入「厭惡政治」、「拒絕選邊」的麻痺狀態,支持罷免的一方將因動員能量不足,陷入困境。更糟的是,這樣的政治氣氛已然浮現,恐對未來所有公民監督行動產生寒蟬效應。
公民罷免制度的設計,是讓公民得以在制度內進行問責,不是讓政黨利用它作為工具製造藍綠鬥爭的假象。當議題被刻意導向回歸藍綠惡鬥,並以新聞泥巴戰拉低整體討論層次時,不僅縱放了該在公民監督下付出代價的政客,更嚴重傷害的是整個民主社會對於制度的信任與依賴。
值此大罷免風潮逐漸消風跡象襲來之際,罷免動能如何重拾回歸原初意義,端賴民眾能否穿透國民黨所佈下的話語迷霧,重新辨識大罷免之所以風起雲湧,其背後所欲解決國家困境的根本脈絡之外,罷免團體應該未雨綢繆如何跳脫國民黨設下藍綠對決的圈套,透過戰略調整方能避免前功盡棄而功虧一簣。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