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開始主題前,我必須先聲明,以下內容必須是中美關稅大戰是打超過1~2年以上,才會發生的,今天要是美國或中國服軟,那就很大機率不會發生我接下來所講述內容。
相信到了今天,大家都知道美國川普的意圖是甚麼了吧,這次關稅戰主要就是要打中國,而中國已經入坑了,而且也沒看到他們打算跳出坑。
有關關稅戰造就的市場影響相信大家都討論的很多! 而從去年年末我就開始在網路上提醒各位一直講到今年,我是希望大家可以『多2步』思考一個問題。
***那就是印尼的『排華運動』是否會再次重演。 ***
當然發生的地方不一定是在印尼,也可能在東南亞的其他國家,也可能在中東﹑中亞﹑非洲等國家,其發生的原因都跟當年的排華運動是雷同。
從以前我的思維模式是
1﹑當美國提高對中國關稅,那中國產品一定會往『其他市場』傾銷。
2﹑如果歐州也提高,那傾銷會往『親中』的國家開始。
3﹑歐美各國佔中國的2/3的貿易量。
4﹑中國傾銷的大多為『傳產』,而因為『中國補貼的邏輯都是在退稅這邊,而且是化大為小的零散』。
所以世界各國的傳產,沒幾國價格優勢贏過中國。
所以結論只會是
A.該國傳產業倒閉,然後產生大量失業勞工。
B.或者提高針對中國關稅,保障自身國家產業優勢。
從我以上思路,在還沒開始關稅戰前,已經很多東南亞﹑非洲國家,已經有我『結論』的狀況。 這些都可以查證到。
我先簡單講述幾個,剩下有興趣者都可以自己慢慢查證。
印尼的紡織和陶瓷行業受到廉價中國進口品的衝擊,導致工廠關閉和大規模失業。 據報導,2023年至2024年間,印尼紡織、服裝和鞋類行業超過5萬名工人失業。泰國也面臨類似挑戰。 在2023年7月至2024年6月期間,約有2,000家工廠關閉,超過5萬人失業。
那麼當中國商品狂捲世界各國的時候會不會出現,因中國商品而壓迫到失業潮,從而引發排華運動?
對了,9.5成以上的台灣人,都不瞭解為何中國『產能』一定過剩。 那是因為『地方官員』的『升遷』路徑之一,是看『GDP』產值。 我們不討論『造假』的議題有多嚴重到中國總理李克強花了10多年都無法處理好。
就單純『真實追求發展』的情況下,如地方官員聽到有產業要發展的真實狀況
1﹑強迫銀行『超額』借貸『低率、無利率』給企業,要求企業『擴大規模』。
2﹑給予企業各種補貼,因為『錢』也是國家出,從而提高企業的競爭能力,如此GDP就能提高,官員就能往上爬。
3﹑傳產業最容易模仿,且技術低門檻,所以各省『重複性』太高,從而引發某產品類別產能過剩。
以上三點就是造成,中國廉價商品為什麼那麼多,當然一分錢一分貨,中國商品品質差也不能全怪罪中國,主要還是消費者願意買單。
那麼問題回來了,被傾銷的國家,是要針對中國某一個省限制進口?還是只允許某一個省的商品能進口?
可同為中國的省份,他們就不能洗[省分],或者借用名義嗎?
造成親中的國家除非是針對中國課關稅,不然別無他法!
然後課中國關稅到自己本國企業擁有競爭力,要麻逼中國商品往其他國家市場跑。
最終中國商品這個大洪水最終是堆積在哪一個國家,然後重演[印尼排華]運動。
最後聽聞,歐盟這邊已經有警告中國,如果關稅戰開始,要他們克制中國商品進入他們這邊。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