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立法院質詢期間,多位立法委員在提問過程中出現準備不足、問題偏離議題、甚至對基本法案內容理解錯誤的情況,引發社會輿論關注。針對立委質詢素質參差不齊的問題,學者與公民團體紛紛呼籲,應建立系統性的「就職前訓練機制」,提升立法專業與問政品質,確保人民所託得其人。

根據立法院近期的會議實錄與媒體觀察,不少質詢內容出現空泛、不具建設性,甚至誤解政策背景與施政內容,引發行政官員與公眾的困惑。立法委員作為民意代表,肩負監督政府、制定法令的重要職責,若缺乏專業素養,將削弱國會的監督效能,甚至損害人民權益。

面對此一現象,本人建議,應參考國際國會訓練制度,為新任立委設計包含立法程序、法案撰寫、政策分析、質詢技巧與公共倫理等課程,並於就職前進行強制性訓練。這不只是教育問題,更是制度設計的漏洞。

此外,之前有民眾也發起連署要求「國會改革」,主張應設立『立委專業能力考核制度』,並與立法院持續培訓機制結合,提升整體問政效能與人民信任度。本人則認為:「民意代表不應羞於學習,國會培訓不是羞辱,而是成長。」

根據現行制度,新任立委雖有國會導入簡報與參觀,但訓練時間短、內容偏重行政流程介紹,難以應付實際質詢與立法工作的需求。專家呼籲,立法院應與專業機構合作,建立完善的立委職前教育與持續進修體系,從源頭提升國會素質。

隨著民眾對政治透明與專業的期待日益提高,國會改革勢在必行。如何讓立委「問得準、問得深、問得對」,不只是對委員個人負責,更是對全體人民負責。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