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看見「老人孤獨死」現象?關懷台灣長者孤獨感+社會疏離議題
文.張天泰
(政治工作者、教育博士)
根據內政部統計,截至2024年8月,65歲以上是近442萬人,與十年前相比,增幅突破60%。更令人警醒的是,2022年全台灣「僅老年人口居住宅數」,也就是全戶都是65歲以上老人的住宅,已經達到69萬5300戶,這個數字幾乎是10年前的2倍。其中,獨居的老人更是高達52萬8717戶。而國發會推估,台灣將在2025年進入「超高齡社會」。伴隨著離婚、喪偶、少子化、家庭關係疏離、人際關係斷裂等社會現象,這些因素交織在一起,導致越來越多的台灣長者面臨獨居的處境;「孤獨感」是台灣社會不得不正視的嚴肅問題。
「孤獨不僅是與他人分開,還是失去了自我。」——海明威,《老人與海》
因指導研究生而接觸到孤獨感的相關研究議題,事實上,孤獨感而不只是台灣這個國家,全球正面對老人孤獨的政策議題,根據穆爾蒂辦公室發布的《我們的孤獨與隔絕流行病》(Our Epidemic of Loneliness and Isolation)報告,大約一半的美國成年人表示曾經歷過孤獨。美國國家孤獨熱線(National Loneliness Hotline)的調查,美國有超過60%的成年人會經歷孤獨感。而根據英國紅十字會(British Red Cross)的報告,九成英國人都會經歷孤獨感。
台灣這個國家也不例外。根據統計,台灣目前有超過300萬65歲以上的長者,其中約有10%至15%受到老年孤獨症的困擾。隨著人口老化的趨勢,這個社會議題將越來越嚴重。而孤獨感恐帶來中風、心臟病、認知症等多項健康危害研究還發現,孤獨感在老年人中尤其常見,因為老年人更容易面臨身體狀況、喪偶、孩子離開等多種社交障礙。儘管孤獨感是普遍的情感,但長期的孤獨感會導致很多嚴重的健康問題。
再根據《我們的孤獨與隔絕流行病》報告顯示,寂寞會直接衝擊健康,寂寞的人比正常人罹患心臟疾病的比率高29%,中風的機率增加32%,認知症的可能性更多出50%。而在動物實驗中也發現,缺乏社交、孤獨感,會誘發多種心理障礙和記憶障礙等問題。在實驗中,讓小鼠進行社交隔離,會發現社交不足和孤獨感會增加阿茲海默症小鼠記憶喪失的速度。
那孤獨感(loneliness)是什麼?
關注孤獨感 (loneliness)為相當熱門的研究領域,已有研究主題為孤獨:臨床意義與介入、美國成年人口的孤獨亞型、心理創傷與心理健康、孤獨:情感和社會孤立的經驗,等心理科學、精神醫學、老人照顧領域的科學知識研究。
那什麼是老年孤獨症?老年孤獨症是指一種持續的、主觀的、負面的情感體驗,源於個人與社會之間的聯繫不足或不滿意。老年孤獨症並不等於單純的社交隔離,而是一種主觀的感受,可能與個人的性格、期望、態度、價值觀等因素有關。
老年孤獨症不僅影響心理健康,也會對身體健康造成嚴重的危害。老年孤獨症會增加憂鬱、焦慮、自殺等心理問題的風險。老年孤獨症會降低免疫系統的功能,使長者更容易感染各種疾病。老年孤獨症會提高血壓、血脂、血糖等心血管風險因素,增加中風、心臟病等致命性事件的發生率。
老年孤獨症會加速認知功能的衰退,增加阿茲海默氏症等神經退化性疾病的發展。老年孤獨症會縮短壽命,根據一項追蹤21年的研究,孤獨的長者死亡率比非孤獨的長者高出45%。從台灣國家政策科學端來檢視,現在關鍵是賴政府如何以政策端預防和減輕老年孤獨症?要預防和減輕老年孤獨症,最重要的是要保持良好的社交關係,並有足夠的社會支持。
我發現「青銀共居」是一個很好的多贏政策行動起點,此概念最早起源於荷蘭、鄰國日本也有推動政策,顧名思義是讓年輕人與銀髮族居住於同一個空間,透過跨代交流經驗,有青年人們在,也可第一時間介入幫助降低老人詐騙犯罪發生率,維持銀髮族與社會的互動、降低社交上的隔離與孤獨感,也可略略紓解高房價所帶來的居住正義問題,這部分除了賴政府外,台北市長蔣萬安和高雄市長陳其邁可以多在政策端多多發力。青年人同住更可幫助台灣長者與家人、親友、鄰居等親密關係的聯繫,定期通話、見面、互動,分享心情、困難、喜悅等。溫馨提醒參與社區活動、志願服務、興趣班等,擴大社交圈,結交新朋友,增加社會參與感和歸屬感。親自教導利用科技工具,如手機、平板、電腦等,使用社交媒體、視訊通話、遊戲等方式,與遠方的親友或同好保持聯絡,也可以學習新知識、新技能。最後幫助台灣長者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如規律作息、均衡飲食、適度運動等,提升身體素質和自信心,減少生理壓力和心理負擔,也能及時引入心理諮商專業力量介入,健康平安度過老人孤獨症這考驗。
行文最後,我特別指導學生發揮批判性思考力,因有許多文獻是孤獨與多種疾病風險(如憂鬱症)之間的關聯性,但有一個更重要的孤獨感研究的相關思考。
孤獨感和疏離感(Alienation)的差異是什麼?
孤獨一定和代表不幸的各種疾病有關嗎?
孤獨和獨處是一樣事情嗎?
上述這幾個對於孤獨感的提問,也值得台灣社會大眾共同反思。
因有一個哲學家利用孤獨感的力量,反而借力使力,對人類社會做出超越性的貢獻成就。他是英國哲學家羅素(Bertrand Russell),由孤獨中成長的靈魂,羅素的跨領域卓著貢獻:包括1.當代分析哲學、2.倫理學、3.政治、4.教育理論、5.觀念史 6.宗教研究。而《西方哲學史》是英國哲學家羅素根據其在美國講學時的講稿整理而成的一部著作,也是1950年獲得諾貝爾獎的因素之一,並在獲獎演說中兩次提及該書。哲學是社會政治生活的一部分,哲學家的學說不是個人孤立思考的結果。因此試圖把每一個哲學家顯示為他的環境的產物,以籠統而廣泛的形式,具體地並集中地表現了以他作為其中一個成員的社會所共有的思想與感情的人。
充滿孤獨感的哲學家羅素,反而運用孤獨的力量堅守理性主義、自由精神與人道主義,積極參與公共事務。包括投入教育工作、主張裁減核武、宣揚反戰理念、鼓吹和平主義。
所以孤獨感和疏離感(Alienation)的差異是什麼?孤獨一定和代表不幸的各種疾病有關嗎?孤獨和獨處是一樣事情嗎?上述提問是值得台灣社會每一個人,一起來思考和自己現實生活的關係是什麼?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