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中國解放軍東部戰區在三月最後一天突然宣布軍演,時機恰落在總統賴清德發布「強化國安17條措施」並取消三名陸配居留權之後,立刻引發輿論關注。然而,這場軍演的節奏與形式,與過去針對台灣的迅速高調行動相比,顯得格外「遲緩且模糊」,不禁讓人質疑:這真是對台「挑釁」的戰術反應,還是中共內部鬥爭的一場穩定秀?

事實上,這次軍演的蹊蹺之處不在「有或沒有」,而是「怎麼來的」。3月13日賴清德總統公開宣布17項國安強化措施,東部戰區卻遲至4天後才啟動雙輪警巡,並未第一時間高調發布軍演訊息。更特別的是,起初並非由戰區或國防部主動宣布,而是由中國外交部被動證實,直到3月27日國防部例行記者會上才正式談及,整整落後兩週。如此層層延宕的訊息釋出,不免令人懷疑:共軍究竟在遮掩什麼?

近期圍繞解放軍高層的風波頻傳,尤其集中在中央軍委副主席何衛東與東部戰區司令林向陽身上,兩人分別為對台軍事佈局的「戰略總管」與「戰術指揮者」。若兩人同時出事,等於整個對台作戰體系出現重大斷裂。何衛東不僅掌握陸軍系統,與習近平關係深厚;林向陽則是實戰一線的操盤手。此時此刻東部戰區突然宣布軍演,若說只是對台政策的反應,恐怕過於單純。

與其說這是一場軍事行動,不如說是一場「軍演秀」:對外做出威懾姿態,對內則是安撫軍心、穩定黨心的象徵性動作。尤其選在愚人節前後舉行,反而增添一絲諷刺意味:這場演習究竟是為展示解放軍備戰能力,還是為遮掩軍中高層的政治風暴?

用軍事動作作為內部鬥爭的遮羞布,並非首次。2022年圍台導彈軍演後,引爆2023年火箭軍大地震,前司令李玉超、前政委徐西盛等人相繼被拔除,傳出涉及貪腐與情報外洩,如今接替者王厚斌也傳出「出事」。軍演可以辦,但某些時候,它更是一場「演得像真的表忠戲」,是對體制的保證書,是為填補權力空窗所上演的軍事儀式。

從訊息的發布層級來看,也顯出異常。最初僅由各地海事局零星發布封海訊息,接著才由戰區簡略確認,外交部與國防部則被動回應,最後再由新華社與官媒接手整合放大。這種「由下而上」的推進節奏,並不像一場自上而下、有條不紊的戰略部署,反倒更像是一場臨時上演的政治操作。

對台灣而言,面對這類真假參半的軍演,更需要的不是情緒化的反應,而是制度性的冷靜判讀。這不僅是軍事問題,更是圍繞北京體制穩定、軍政鬥爭、對外訊號與內部控制的複合性動作。軍演,也許確實存在實彈演練與兵力調動,但其背後的象徵性與政治演出,才是我們真正該關注的核心。

當一場軍演的重點,不再是「武器怎麼打」、「兵力怎麼動」,而是「誰下令」、「誰缺席」、「誰在觀望」,那麼它的本質,早已不只是對外威懾,更是一面映照出中共內部不穩與對台困局的鏡子。說到底,這場軍演,不是煙霧彈,而是遮羞布。真正值得揭示的,不是導彈的飛行軌跡,而是中南海與解放軍高層那場看不見硝煙的權力角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