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胖就是胖,不會因為長大就會變瘦了!」

 

  根據統計,全球肥胖率在40年內翻升4倍,2006年起每10個人中就有一個人肥胖。而台灣的兒童肥胖問題日益嚴重,而台灣學童肥胖比率高居亞洲第一。根據教育部統計資料顯示,國內兒童與青少年平均過重或肥胖的比例將近3成,成為健康隱憂。台大醫院小兒肝膽腸胃科主治醫師張凱琪也指出,台灣兒童脂肪肝的盛行率相當高,根據臨床觀察,因過重或肥胖就醫的兒童中,高達74%具有脂肪肝。

 

  再參考國際政策經驗,超重和肥胖會對兒童和青少年健康、福祉和經濟帶來巨大損失,2015 年澳洲超重或肥胖兒童的非住院醫療保險費用,比體重指數健康的同齡兒童高出 28%。也因體重超重或肥胖的兒童和青少年,比體重正常的兒童和青少年更容易出現身體健康狀況不佳。他們也可能遭受霸凌和嘲弄,這會導致心理健康和生活品質下降。隨著肥胖嚴重程度的增加,這些負面結果也會變得更糟。肥胖也會導致學業成績較差和醫療費用增加,故澳洲政府十分關注此政策議題。

 

  根據澳洲政府官方網站、西澳大利亞州政府衛生部(Government of Western Australia Department of Health)在2024年02月01日所提供的《超重和肥胖 - 兒童和青少年健康服務》(Overweight and obesity - Child and Adolescent Health Service),此為是西澳大利亞州政府針對澳洲兒童肥胖問題的一項綜合性政策,通過多面向介入來改善兒童的健康體位狀況。此報告提供有關兒童超重和肥胖的原因和後果的信息說明,以及在社區健康背景下早期識別和家庭干預的重要性;再根據《2022-2032年國家肥胖戰略》(National Obesity Strategy 2022-2032),採取許多預防性保健措施,支持所有澳洲人民,也包含學齡前期、學齡期、青少年期族群透過健康飲食、積極減少體重過重和肥胖問題。

 

    英國名廚傑米.奧利佛 MBE(Jamie Oliver)早在2005年善用自身的影響力,透過電視節目、社會運動與培育社區廚師改善校園午餐。速食連鎖餐飲店LEON創辦人亨利.丁博比(Henry Dimbleby),同樣背負起督促政府的角色,提倡必須讓孩童自己學會烹飪。不管是企業家、名廚或基金會,民間的聲音自帶力道,更讓英國政府在2018年將減重列為國家共同的願景:其努力的目標為希望2030年前孩童肥胖率減半。

 

  而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特聘教授劉影梅,長期關注台灣兒少健康,負責全國學校健康體位計畫十一年,降低多年居高不下的國中小學童過重及肥胖比率,扭轉臺灣兒童「亞洲第一胖」的排名。面對此迫切議題,劉博士特別呼籲採用「FIT」健康行動原則的三大核心,包含1. Fitness - 運動與睡眠、2.Intake - 均衡飲食、3. Teamwork - 家長與學校的合作。

 

  劉影梅教授更建議以「FIT」為行動主軸,強調健康生活習慣對於孩子快樂、長高、更聰明以及健康體位有正向影響,是正確的政策方向,從國家政策端可從「FIT」三個行動持續發力:

 

  1. 每周運動420分鐘:強調平均每天運動一小時,而不需要每天都達成,也就是每周運動420分鐘。

  2. 健康均衡飲食:不再強調單一營養素的攝取不足,或者減脂、減糖、減鹽。著重適用性更高的均衡飲食。現在國內外食、外送風氣興盛,需要增加這方面的素養。

  3. 多方合作:預防勝於治療,結合多元資源,打造為兒童終生健康負責的托育、教育單位及環境,增加家長、托育、教育人員的素養。

 

   它山之石,可以為錯,美國民間推動營養教育、兒童健康體位早已超過25年,而台灣這個國家若再不動起來,恐怕將落後英美等先進國家不只25年,而劉博士呼籲採用FIT健康行動原則的三大核心,可為賴政府在兒童健康體位政策實施重點,做好兒童健康體位政策,可同時顧好台灣國家安全議題、減少健保負擔、強化國家人力資源。

文.張天泰     (政治工作者、教育博士)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