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台灣藝人張韶涵和其父母因為錢的問題,鬧得家庭失和,後來發現張母捲走張韶涵上億存款事件。到底做了什麼不能原諒的事,讓張韶涵母女倆如今像是仇人一般?
當時張韶涵所有的錢都在媽媽那裡,她去找媽媽要錢,才發現媽媽已經捲走了她多年打拼得來的一億多新台幣,在她命懸一線之時,消失了。後來,張找到朋友借錢,熬過了生死關頭,從頭開始打拼,張韶涵又重新站了起來。
然而,張韶涵康復後,其父母突然跑出來向她要錢——要求每個月要給6萬元生活費、額外100萬孝親費,每月共要求106萬新台幣,還要幫忙父母買兩棟房子。
把人「工具化」、把人「物化」,在合理化工具化和物化過程是人性惡面貌完全顯現,張韶涵父母犯的錯誤,就是把孩子利益工具化,社會甚至有把孩子比喻為生蛋母雞和人工ATM等低俗隱喻。
工具化(Instrumentality),為物化者視他們的對象(只)是為其目的服務的工具。而物化(objectification)為具有規範評價的一般用語, 物化表示把對象當作東西看待。但是把桌子或原子筆視為東西看待,並不會被稱為「物化」,因為桌子和原子筆的確就是東西。物化表示被轉化成一樣東西,把一個根本不是東西的人視為物品看待。因此,物化意謂著拒絕看到其中存在的人性,甚至更常的是主動否認完整的人性。
還在把子女當生蛋母雞和人工ATM物化、工具化嗎?如果你一片孝心孝行卻被工具化和物化有什麼感受?台灣社會大眾千萬不要犯了張韶涵父母的錯誤,看其為錢貪婪利用親人的悲慘多輸結局。
另外,也可想一下好的案例,周杰倫媽媽(周母葉惠美是國中美術老師)就沒有把周杰倫工具化、物化,為錢吵鬧,周杰倫一家,除了共享高品質物質和精神的生活,也有天倫之樂,同時為台灣社會做好行動示範,此為多贏結局。
文.張天泰(政治工作者、教育博士)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