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台灣各醫院急診室人滿為患,醫護人員忙到喘不過氣,甚至傳出有患者北上求ICU無床可收。急診醫學會更直言「今年狀況前所未有地嚴重」,讓台灣社會相當關注。為了因應這波急診壅塞,衛福部長邱泰源在2月24日召開記者會,提出應對方案,他也透露,目前全台急診每天湧入約2.5萬人次,比去年平均的1.8萬人還要多,讓醫院負擔大增。

 

  公務繁忙,百忙中仍要一談台灣近期各醫院急診室「嚴重壅塞」議題,因我之前剛好有做相關研究。台灣護理師人力嚴重不足,但矛盾的是,隨著每年度護理科系的畢業生累加,護理師領證人數從2014年約24萬成長至2023年約31萬人,但執業率皆僅6成,每家醫院缺口不減反增。衛福部資料顯示,2023年疫情後護理師離職率為12.61%、空缺率為9.05%,雙雙創近10年新高。

 

  再依衛福部統計,近5年護理師平均執業年齡,已從2019年的36.33歲,到今年6月突破39歲。再檢視行政院重要性別統計資料庫,也顯見40歲以下的護理人力占比連年下降,從2017年超過7成,到去年已快跌破5成以下。此為台灣護理人力老化的現象。台灣正面對流失的護理師人力,主因仍為台灣護理師正面對高護病比、過勞、低薪等壓迫,而根據調查台灣護理師的執業壽命僅 6.5 年,遠低於日本的15年、美國20年、英國30年,實際執照率更僅有六成,目前台灣護理師勞動環境仍需優化。首先是「三班護病比」的制度修正,現在台灣「三班護病比」規範了白班、小夜、大夜三班護理師所能照護病患數量的上限,以保障護理師的工作負擔不會超量,但目前台灣醫院的運作是以「病房」為單位,每個病房都會設有護理主管、護理師團隊,共同照護多間「病室」中的病患。假設該病房有40位病患,若4位護理師上班,護病比為1:10,若有5位護理師上班,護病比則會降到1:8,對病患安全較有保障。「病房」是計算護病比的唯一合理單位。然而,衛福部現行的三班護病比政策,卻讓醫院將「整間醫院」所有病房的護病比去做「平均」計算,再將「全月份」的護病比也做平均。只要最後平均結果合乎規範,醫院就能領取「三班護病比達標獎勵。各病房單位狀況不同、每日病人數量變化,衛福部取得的「平均」數字嚴重失真,與護理師臨床實際照顧病患的情況有巨大的落差,實際上台灣護理師仍面對過勞風險。雖然賴清德總統已在2024年9月28日宣示落實三班護病比,目標是讓全國再增加7500位護理人員,要來進行改善護理人員的待遇及工作環境的政策。

 

  但事與願違,台大醫院仍出現大夜班護病比高達1:16-18之過勞問題,給予台灣護理師人性化待遇及工作環境,是最根本要做的事,因醫院要讓其外部顧客(病人)滿意,當然要確保病人安全;但病人照護的提供者(護理人員)無法健康快樂工作,就會影響其就業意願與護理品質,最終可能危害到病人安全,也損及醫院利益。繞了一大圈,最後醫院會不得不兼顧內部顧客(護理人員)滿意度,也就是說,不能本末倒置,必須回歸從「人性化」出發:想要有健康快樂的病人,就得實質改善護理工作條件;要改善護理勞動條件,則須要重視「護理專業」才行,而不是合理化台灣護理師過勞。

 

  再根據統計,護理師們每日僅有 10.5 分鐘用餐、6 分鐘上廁所,平均薪資僅4 萬多元、一個月還只能休息五天,高護病比、過勞、低薪,已經成為護理人員的日常,在疫情間扛起一線責任的護理師,在疫情後卻必須要繼續面對如此惡劣的勞動環境,台灣護理師人力問題改革從現在就需要從突破人性中慣性思考做起。

 

  參考國際先進國家政策經驗,而國外護理人力配置、立法方向與健康照護政策,以美國為例,2000 年缺5%,2005 年缺11%,預估到2020 年可能會上升到28%。在台灣,目前九成以上的醫院,招募不到足夠的護理人力,尤其在醫療業競爭與健保財務管控雙重壓力下,護理人力短缺並不會被審慎認真處理,反而以病人安全、醫療品質與永續經營等理由,要求護理人員更多的付出。面臨醫療環境惡化,人力銀行曾針對護理人員進行調查,結果高達五成七想轉業,只有17.91%想留任。若職場正義與資源配置依然無法改善,此時便需要「國家理性」運用,未來護理人力流失的情況,恐怕會更嚴重。有所堅持,若再能給予進一步的財務支持及其他特別配套,才可能讓台灣醫療在健保奇蹟外,再創世界亮點,成為台灣之光。而美國早已意識到護理人力短缺的嚴重性,故各州採取不同的行政或立法手段來阻止情況惡化3 。像加州就規定了最低護病比例( Minimumnurse-to-patient ratio)——內/外科與產科病房1:6,手術室1:1;康乃狄克州與西維吉尼亞州則曾強制限制超時工作(Mandatory limitation on nurse overtime)——12 小時/天,80 小時/2 週,但因配套不足,反而造成多數醫院立刻面臨護理人力短缺,最後落得停止此措施的結果。對照我國,國內護理人力短缺問題,正是自1998 年7 月起,醫事人員(醫師除外)全面納入適用《勞基法》後才開始逐漸明顯,完全如出一轍;但對的政策,政府應美國聯邦政府自2003 年起,在護理工會的強勢運作下,推行一連串醫療改革相關法案,包括《醫療照護現代化法案》(Medicare Modernization Act of 2003),正式把醫療品質指標制定成為聯邦法律。種種政府作為,把護理人力問題推升至國家整體醫療政策甚至立法議題,使得護理人力配置與醫療現代化同步,醫院建立內部護病比例,而國家致力消弭護理人力短缺,並具體配套下列措施︰1.成立護理教育補助基金;2.支持護理建教合作;3.增加合格護理導師;4.暢通護理就業升遷管道;5.積極開拓護理給付財源4;充分尊重護理專業,成果顯著,值得借鏡。

 

  台灣這個國家正面對三十多年來,最大醫院護理師出走潮──病房關床、手術限時、特別是現在急診壅塞已引起台灣社會的危機感,此為動搖國本的護理人力荒問題,每年度護理科系的畢業生累加,護理師領證人數從2014年約24萬成長至2023年約31萬人,但執業率皆僅6成,每家醫院缺口不減反增。衛福部資料顯示,2023年疫情後護理師離職率為12.61%、空缺率為9.05%,雙雙創近10年新高。且台灣護理師首次執業人數屢創新低,從過往每年都有8,000人以上,至2022年僅有7,525人,隔年再減少到7,454人。而台灣護理系畢業生的資料,2020年有2萬1,933人在醫院工作,其中2,013人(約9%)隔年(2021年)從醫院離職,有超過7成到診所、1成到長照單位,還有將近1成5轉職到其他行業。

 

  這是社會結構性壓迫議題,台灣護理師荒已非個別醫院可以力挽狂瀾,各醫院需開始改變內部文化,而世界衛生組織今年最新估計,2030年時全球護理師將短缺450萬名。台灣衛福部去年也曾分析各國2030年時的護理人力供需,指出台灣2023年的護理師執業人數約18.6萬、2030年時預估需求為24.1萬至26萬,仍差5.5萬至7.4萬人;至於其他國家如日本、新加坡、加拿大、英國、美國等,若要達到2030年的目標數,則仍差大約37%到6%不等的護理人力。故賴政府必須運用「國家理性」;雖可看見衛福部照護司在2023年提出「護理人力政策整備12項策略計畫」,每年所需經費約180億,目標希望達成2030年增加5到7萬護理人力。

 

  總的來說,台灣社會對護理師的不尊重,以及工作待遇不人性化,是台灣護理師嚴重不足的根本深層性原因,護理師在國外被尊敬,在台灣因部分社會大眾卻無知而對其不敬稱其「小護士」。而澳洲護理師平均年收入為7萬1000美元(約新台幣230萬9400元),美國護理師平均年收入則是8萬4900美元(約新台幣276萬1600元),珍惜尊敬台灣護理師,才能讓用專業與愛付出的護理師不心寒,留下來繼續熱忱服務,也能化解台灣各大急診室壅塞嚴重問題,台灣社會每一個人可以此時此刻做起!

 

文.張天泰(教育博士、政治工作者)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