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長期關注南投地區的產業發展與環境保育,多次造訪名間鄉,深深感受到這裡的茶香、人情與自然景觀皆是台灣珍貴的資產。近來得知南投縣政府有意在名間鄉新民村興建大型焚化爐,不禁憂心忡忡。

 

名間鄉是台灣極為重要的茶產區,年產量占南投總產量的近一半,供應量更是全台手搖飲基底茶的八成之多。如此龐大的茶產業若因為環境因素而受影響,不僅當地茶農生計堪憂,整體市場的信任與台灣茶在國際上的美譽度也將面臨嚴重挑戰。茶樹對土壤、水質與空氣要求甚高,任何可能的污染,都可能直接衝擊茶葉風味、品質和安全,尤其是安全。

 

垃圾處理固然是當代必須面對的課題,但在名間鄉這樣的特定農業區,興建大型焚化爐是否妥當,必須有更審慎的通盤評估,而不是現在這種方式通過評估,應要中央一起評估才行。

 

根據統計,台灣國產茶年產量約為1萬3,400公噸,南投縣約佔全台茶葉產量六成多,其中名間鄉扮演極為關鍵的角色,年產茶量高達3,900公噸,並且是許多手搖飲店每日都仰賴的主要茶源。若名間茶園一旦遭受空氣落塵或廢氣污染,最先受害的當然是上萬依茶產業為生的茶農及其家庭,但最終影響的層面絕不僅於此。

 

更可怕的是全台各地手搖飲店的茶葉原料供應可能受到波及,消費者對茶飲品質的疑慮也會逐漸放大。而在國際市場上,台灣茶原本擁有相當競爭力,一旦發生污染事件,許多原本信賴台灣茶的外國消費者恐怕也將裹足不前,對整體茶品牌形象帶來不可彌補的傷害。

 

從政策面來看,現代社會垃圾量日漸增長,焚化爐確實是減少垃圾掩埋、降低廢棄物體積的重要途徑之一,但其潛在風險也不容忽視。南投縣政府預計興建的焚化爐,設計容量可能高達500噸或700噸,然而南投縣每日垃圾量約在250噸左右,顯示若為符合盈餘需求,焚化爐勢必考慮接受外縣市的垃圾或事業廢棄物。這意味著一旦缺乏明確且嚴格的監管,焚化爐內的高溫焚燒過程中極可能產生更多有害物質,其中最令人聞之色變的,便是戴奧辛。

 

戴奧辛的毒性極強,不僅在人體內難以分解,還能在環境中長期累積,造成包括癌症、內分泌失調、免疫系統受損以及生殖問題等多方面的危害。若焚化廠商為了利益,接收高風險廢棄物而無良善處理,則恐怕引爆的將不是單純的環境議題,而是足以動搖地方產業基礎的重大危機。

 

茶樹每年需要充足的雨量、穩定的日照與潔淨的土壤空氣才能生長茂盛,一旦焚化爐運作後排放的微細粉塵或戴奧辛長期飄落到茶園,就算量極其微小,但日積月累下仍可能進入茶樹組織,進而使採收下的茶葉含有毒性物質殘留。消費者每天喝下的手搖飲料或茶品若潛藏健康風險,最終帶來的醫療負擔與社會成本必然遠高於任何經濟效益。對以茶維生的名間鄉來說,這樣的隱憂無疑是一個巨大的警訊。對戴奧辛更是0容忍才是。

 

再者,名間鄉被劃定為特定農業區,根據《區域計畫法實施細則》,此類區域不僅在土地使用上受到嚴格限制,政府更必須確保該區的生態與土壤、水質環境不受破壞。許多茶農長年累積的經驗與技術,往往依靠對土壤肥分、用藥量以及栽培方法的控制,才得以生產高品質的茶葉。

 

如果在這樣珍貴而敏感的農地旁設置大型焚化爐,無疑與「特定農業區」的保護原則背道而馳。雖然縣府可能強調已引進先進的空污防制設備,但現實中任何疏失都可能釀成不可逆的長期汙染(不可能永遠都能達到0汙染),再加上落塵、廢水處理和飛灰去向等繁雜問題,都需要一套完整且嚴謹的監管機制。若此機制未能確實落實,地方居民自然會擔憂此決策恐只是一紙「高效率垃圾處理」的口號。

 

事實上,地方民眾普遍並非盲目排斥焚化爐,而是對政府的決策透明度與風險控管措施感到質疑。許多茶農反映,縣府當初並未仔細解釋為何選在名間鄉新民村,是否曾研究過其他地點的可行性;也沒有明確提出外縣市垃圾與事業廢棄物之去向管理機制,以及若戴奧辛或重金屬超標時該如何應變等具體方案。

 

另外,當地居民希望能在焚化爐的監測過程中擁有更多參與權,例如建立第三方獨立機構,持續追蹤空氣、水質與土壤的變化,並及時公開數據。這些訴求並非「反對到底」,而是以保護土地和民眾健康為前提,期望在達成垃圾處理效率的同時,也維持地方產業的穩定發展。

 

焚化爐興建並非一定不可行,重點在於選址與監管能否完善,以及政府是否給予當地農民與居民足夠的尊重與參與權。若不能在這些面向達到共識,名間鄉因焚化爐而失去的,或許將不只是茶產業的盛名,也包括了珍貴的農耕文化、鄉土情感以及社區的整體未來發展。真正重視環保與產業永續,理應在計畫伊始便慎思後果,而非等問題出現後再緊急滅火。既然茶樹的成長需要純淨的空氣與水源,那麼政府更應該為這片土地謀求一條同時兼顧產業、生態與居民福祉的解方,才能讓名間鄉繼續散發令人驚艷的茶香,也讓台灣的焚化政策走向更有遠見與責任感的未來。

作者:帆船

經歷:前週刊記者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