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各大政論節目突然出現「前幕僚」這麼個媒體新寵兒,主要當然是因應討論柯文哲京華城案的需求,為使內容更具有真實性與臨場感,那些曾經待在柯身旁、懂得柯的行事風格與生活瑣事,如今卻早已形同陌路的「前幕僚們」,自然顯得供不應求,通告一個接一個的上,爆料與秘辛的披露,宛若搭乘雲霄飛車般,高潮迭起,根本拍電影了。
然而,我就問,如此大爆前老闆猛料的行徑,道德麼?
總覺得各行各業,都有其基本的職業道德該遵守,這或許不是強制性的法令規範,但就是作為從業者自己應有的忖度與認知。打個比方,倘若離職員工因著挾怨報復的心態,帶走公司商業機密,到處兜售企圖營利,身為老闆的您,會作何感想呢?相仿的道理,援引至政治場域當中,不難理解吧!
當然,您或會覺得,難道老闆有過錯,基於遵守職業道德,作為幕僚的,就全然得守口如瓶的噤聲麼?當然也不是,要不就不會有「吹哨者條款」孕育而生了。舉凡涉及到犯罪情事,基於公義的理由,必須挺身而出的揭發弊端,自然就不在職業道德的界線之中,但一旦走上的司法審判的進程,一己的所知所言,必須都秉持著毫無虛偽不實,得全盤將事情原委完整敘明才對。
但是,就柯文哲京華城案為例,是這樣子的麼?這些一個個冒出來的「前幕僚」,到底是「吹哨者」、還是「復仇者」啊?
從身份別來看,分別有因緋聞案被開除的、有酒駕被撤銷提名的、有派系間鬥爭被揮棄的、還有不滿薪酬負氣離開的……各式各樣的離職理由,讓爆料看起來更像是挾怨報復的成分居多。
從爆料動機而言,某位前幕僚不是說自己「D槽很滿」麼?在檢調苦無金流勾稽圖利證據之際,是不是就該一次把好康的奉送給檢方,盡個好國民的職責。而不是用擠牙膏的方式,屢屢隔空提問當事人,而賣關子的不把手中掌握的事證披露,這真像是個渴望揭弊「吹哨者」?根本就是投機份子,販售一己與柯的共識經歷,乞求著能多多上幾回通告,領領車馬費吧!
從事實內容檢視,人家記者還得花七年用心經營檢調線人,尚且才拿到個「小沈1500沈慶京」這麼模擬兩可的事證,但那些前幕僚們完全不需要如此大費周章,單單憑藉著過往的資歷,往往新聞訊息起個頭,就能夠做出一大篇文章,有些甚或比電影情節還扯。真實性究竟有多少,從近期幾樁被證實只是虛偽不實的謠言看來,大家不妨自行掂量。
當然,柯會陷落至被前幕僚們圍攻、四面楚歌的窘境,自己似乎也得負最大的責任。畢竟,您不覺得類似與前幕僚反目成仇的案例,怎麼在民眾黨特別多、而鮮少發生在藍綠兩大陣營呢?
看看人家是怎麼做的,當幕僚遇到倦勤的情事,老闆往往會透過人脈,將其轉介至相關的工作場域,總是政治工作不穩定,謀職又高度仰賴人際關係的推薦,只要老闆願意出個力,幕僚無痛轉職是相當容易的。
但柯文哲呢?莫說其對共事30年的蔡璧如薄情寡義,外放台中後就相應不理,端看民眾黨第一屆的立委們,在選戰後一個個離開黨中央核心,現下完全沒了消息,完全悖離政治圈培養中生代的邏輯。上位如此,底下的幕僚就更不用說了,先前被黨內排擠的「寶寶」楊寶禎哭成淚人兒,而後轉投至國民黨麾下,就是最好的例證。倘若柯文哲繼續以此處事風格闖蕩政壇,或只能說是死路一條吧!
綜言之,總是想對廣大的前幕僚們說,該長大了,老是沉湎於往昔的恩怨,打著「前幕僚」的招牌大放闕詞,根本毫無職業道德可言。究竟有多少料,自己清楚,倘若撇下了「前幕僚」的扛棒,您覺得還有多少通告可上呢?選擇做自己,趁早走出前幕僚的陰影,才是正道。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