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原民偏鄉教育資源分配不均,也因過去習焉不察,導致合理化對特定原民族群有偏見、歧視、刻板印象的問題,例如原住民在校有被言語歧視的對待,或是有雙重身分,如新住民、原住民會更容易被排擠霸凌。

 

  因有善機緣參與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特聘教授劉影梅「部落之星」大學社會責任深耕型計畫,得以和在地原民國小校長結緣,在和校長對談中,也理解到台灣原民偏鄉學校遭長期被合理化歧視的挑戰議題。

 

  這名在地原民國小校長的教育經歷豐富,曾任過台灣大城市國小校長,後來到原民偏鄉國小當校長近五年,具備雙重視野,所提供的意見特別具備真實性,校長提及原民偏鄉國小受到的歧視是無所不在,涉及到根深柢固的「意識形態」(Ideology)層面。

 

  原民國小校長特別點出「偏鄉」這個標籤,本身透露出一種主從的訊息與偏見,而台灣社會各種被合理化的歧視就是這裡開始的,但現在原民學校只是要拿回原本就屬於他們的尊重與價值!

 

  心有戚戚焉,這名說出真話的原民國小校長提及「意識形態」,「意識形態」(Ideology)是哲學術語,它翻譯作「意識形態」,我們對X的意識形態,其實就是我們對X這個東西的看法的集合。而所謂「教育意識形態」,也就是我們對於教育的看法的集合,此次原民國小校長發出批判聲音,也提醒在台灣社會,我們都需要去反思自己頭腦中的意識形態,是否真正尊重原民學校的需求,還是只是複製性的再一次合理化對台灣原民的歧視?是否有做到台灣這個民主國家全民平等對待原住民族,理解與尊重不同族群與文化?後續筆者會從政策面層次,再做一深度討論。

文.張天泰(教育博士、政治工作者)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