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海大學政治系日前舉行了一場備受矚目的講座「轉型正義:台灣與他國經驗」,吸引眾多學者與關心社會議題的聽眾參與。此次講座邀請到陸委會副主委沈有忠、政大法學院副教授吳秦雯、中正大學政治系教授蔡榮祥、東海大學社會系教授楊友仁及中研院政治研究所所長吳重禮等人,從不同面向探討轉型正義對台灣的深遠影響。各位學者的發言中,吳重禮教授的分析尤為震撼,以尖銳的數據揭露國有土地長期遭侵占的現象,引發聽眾對資源分配不公的深層思考。

吳重禮:台灣的國有土地成為特權者的私有資源

中研院政治研究所所長吳重禮的發言點出了台灣土地資源的長期不公現象。他揭露,台灣全境有超過8,700公頃的國有土地遭到長期侵占,侵占者包括大型企業、高爾夫球場、宗教團體等。根據他的研究,這些土地的市值若是以公告的四倍金額來計算,早已超過一兆台幣,然而,大部分卻為私人或特定組織所佔用,未真正造福國人。「國有土地的使用應該屬於全民,而不是某些階層的專利。」吳重禮強調,政府在面對國有土地被侵占的問題上長期缺乏行動,致使本應服務於全體人民的公共資源,反而成為少數人的獲利工具。

「1940、50年代被認為是全世界最成功的土地改革的台灣,曾幾何時現在台灣最大的問題就是土地分配的問題。」吳重禮的研究進一步指出,司法體系在國有土地侵占案件中的不平等處理令人憂心。他指出,「國有土地你要久佔大一點,佔得越大就越沒事,你如果只佔一點點反而會被判!」特權階層(包含公部門、私人企業等)在法院上更易獲得緩刑或無罪判決,並表示這一現象正是轉型正義在台灣難以全面實現的縮影。「有錢有勢者往往在法律面前更受優待,這種資源分配的不公問題不容忽視。」他指出,轉型正義不僅關乎歷史傷痕的彌補,更攸關當代資源的公平分配與國家治理的透明度。

沈有忠:兩岸關係下的轉型正義挑戰

陸委會副主委沈有忠在講座開場便指出,台灣的轉型正義具有特殊的歷史脈絡,也有需要面臨的挑戰。首先,原本威權政權的政黨在民主化之後仍然是主要政黨,甚至是執政黨。也就是所謂不義行為的這個代表依舊在民主轉型之後成為主政者。特別是在兩岸政治壓力下,推動轉型正義的道路更加艱難。他強調,轉型正義並非單純的歷史問題,而是包含兩岸間的複雜政治關係。他提到,中國大陸往往將台灣的轉型正義與去中國化、台獨等敏感議題掛勾,對此進行批評與干預,使台灣在實踐正義的同時面臨更多的壓力。

吳秦雯:以法國經驗審視台灣轉型正義的困境

政大法學院副教授吳秦雯從國際角度切入,分享了法國在面對歷史傷痛時的正義處理模式。她指出,法國在處理殖民地人權迫害問題時,遇到許多歷史與法律上的掣肘,法國最高行政法院於2009年才終於允許部分受害者家屬提起訴訟,這一案例讓她深刻反思台灣轉型正義的挑戰。吳秦雯認為,台灣在原住民議題上的轉型正義仍有不足,應汲取法國經驗,強化對過去錯誤的修正與反思,並強調轉型正義的推行須以公平正義為核心,才能贏得民心。

蔡榮祥:南非和阿根廷的和解經驗對台灣的啟示

中正大學政治系教授蔡榮祥則提出南非與阿根廷的轉型正義模式,分享了這些國家如何面對歷史傷害及人權侵害。蔡榮祥指出,南非透過真相和解委員會,鼓勵加害者承認罪行,期望藉由揭露歷史真相來達成族群和解;而阿根廷則採取刑事追訴模式,嚴懲人權侵害者。蔡榮祥認為,台灣的轉型正義模式介於兩者之間,但在落實正義的過程中,政府應更加強調司法機制的公平性,以保障歷史正義的真正實現。他表示,台灣的轉型正義是一個「漫漫長夜」,可能會比我們想像的更加艱難,尤其在不同社會群體間存在不同的歷史記憶和解讀時,對於白色恐怖的經歷也有不同的看法。受害者需自我舉證,但若政府文件遺失或不完整,舉證會變得困難。

楊友仁:轉型正義與居住權不可分割

東海大學社會系教授楊友仁將轉型正義的議題延伸到居住權,認為台灣的高房價、政府強制徵收土地等問題,無不與政府過去的土地政策和炒作行為密切相關。他指出,居住權是轉型正義的一部分,政府應保障民眾基本的居住權益,並呼籲政府停止隨意徵收或拆遷,避免侵害人民基本生活空間的行為。楊友仁強調,居住正義應被視為轉型正義的一環,保障人民在國家發展過程中的基本人權。

轉型正義的多面向討論引發深思

講座從兩岸角力、歷史正義、居住問題到國有土地侵占等議題,深入剖析了台灣在轉型正義進程中所面臨的重重挑戰。各學者從不同角度剖析了轉型正義的多重面向,呼籲社會各界共同關注轉型正義的實踐,推動更公平的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