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幾年來,中國不斷利用臺灣的網紅、青年及其他意見領袖來進行統戰活動,試圖影響臺灣民眾對中國政權的看法;這些活動的目的是利用臺灣青年人對中國文化的興趣或經濟機會的誘惑,逐步影響他們的觀點,甚至利用他們在社群媒體上的影響力,塑造更有利於中國的輿論環境;這種策略已屢見不鮮,從兩岸青年論壇的邀請,到中國企業資助的合作企劃,再到現今熱議的邀請臺灣網紅赴新疆等地,這些行動背後的目的是什麼?如何影響臺灣社會?本文將以最近中國邀請臺灣網紅赴新疆事件為例,分析其背後的政治意圖,並思考臺灣應如何應對這樣的挑戰。
新疆之旅:統戰還是洗白形象?
近期中國政府邀請臺灣網紅赴新疆旅遊拍攝影片,意圖透過他們的鏡頭塑造「新疆簡樸美麗」的形象,這種行動表面上看似文化交流或旅遊推廣,但實際上是一次「洗白」新疆人權問題的認知作戰,中國長期以來因其在新疆的種族政策及再教育營計畫遭受國際譴責,特別是聯合國2022年的報告指出,新疆可能發生了「違反人道罪」;因此,中國試圖通過邀請外國及臺灣網紅到新疆,以展示「新疆正常發展」的形象,淡化外界對人權問題的指控。
經濟誘因:拉攏臺商的意圖
除了邀請網紅,中國也積極拉攏在中國經營的臺商,尤其是在中美貿易戰及中國面臨國際制裁壓力的背景下,中國更是想利用臺商進行產業迴避策略;國安人士指出,中國透過邀請臺商前往新疆或中亞地區投資,實際上是為了利用臺商迴避國際對新疆棉花的人權制裁,並進一步擴展其在中亞的經濟影響力,這種誘因不僅帶有經濟利益的考量,更是中國企圖通過經濟綁架,將臺商推向與其合作的境地,從而影響臺灣在國際舞臺上的立場。
蘇巧寧的警告:中國的輿論戰
奧克蘭大學副教授蘇巧寧在美國臺灣觀測站的座談會上警告,臺灣必須警惕中國的這類輿論戰術;她指出,中國正通過社群媒體宣傳,塑造對其政權有利的正面形象,尤其是在當前中國與國際社會關係日益緊張的背景下,中國需要透過這些手段來合理化其政策;她強調,這樣的認知作戰對臺灣社會具有長遠的威脅,臺灣政府應深化大眾對中國的威脅認識,並做好應對輿論戰的準備。
臺灣的應對:深化社會對中國威脅的認知
臺灣在面對中國這類輿論戰及經濟誘因時,必須進一步提高國內社會對中國政治手段的警覺,無論是通過教育強化對中國統戰的認識,還是政府層面加強對臺商及國人的風險警示,臺灣都應該主動應對,避免落入中國的輿論陷阱;同時,臺灣也應該加強與國際社會的合作,與國際輿論同步發聲,揭露中國在新疆及其他地區的人權問題,抵制中國通過網紅及商業活動的形象修復。
借鑒國際經驗:臺灣應如何防範中國的統戰手段
中國利用網紅及臺商進行統戰的策略並非新鮮事,其他國家早已深受其害,臺灣可以從國際經驗中學習如何應對這種「軟權力」的滲透,特別是在輿論戰和經濟利益拉攏方面,國際上已有多起成功應對的案例;例如,歐洲國家在面對中國對其產業及媒體的影響時,強化了法律監管及媒體素養教育,臺灣可以借鑒這些做法,通過加強法制建設、推動輿論透明度及提高媒體識別能力,來防範中國的輿論戰術。
結論
中國通過邀請臺灣網紅及臺商赴新疆的舉動,反映了其試圖通過經濟及輿論手段,對臺灣及國際社會施加影響的意圖,臺灣必須提高警惕,深化對中國威脅的認識,並從國際經驗中借鑒,抵制這類輿論戰的影響。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